筆趣閣小說網 > 大明:太子何故造反! > 第154章 廢南京六部和都察院
  朱之臣自然因此是如魚得水,還惹得阮大鋮頗為嫉妒。

  但阮大鋮知道,天子雖喜策動百姓恨韃子的戲,但更喜歡揭露士林敗類的戲,以達到士林并非全是君子,而無資格在道德上有優越感的戲,也就熬夜以錢謙益與柳如是的故事為素材,寫出了錢謙益出賣大明被柳如是鄙視,而柳如是不惜自殺決裂的事,算是破天荒的寫出了有文臣士大夫在風骨方面還不如一名妓的故事。

  朱慈烺知道這戲后,的確大喜,且又因禮部尚書出缺,直接也就下旨特簡阮大鋮任禮部尚書。

  朱之臣倒是沒有被升,因李喬企圖為難新政的事,他也有參與,也就被治了個結黨營私之罪,只是念在主動揭發有功,不予嚴懲,只勒令致仕。

  但朱慈烺在勒令其致仕的同時,突然下旨設立議閣,負責以虛官參議政務,但不領朝中實職。

  所以,朱慈烺就又下旨特地起復朱之臣為少傅,入議閣,負責振興文教,相當于專門讓其就促進戲劇事業的事做貢獻。

  朱之臣對此自然是高興的,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在刑部尚書的位置上待著。

  畢竟他的揭發也算是自爆了自己是個沒有原則的無恥小人,天子是不可能讓他繼續做刑部尚書的。

  而能夠繼續以從一品的三孤之官身在御前做事,對他而言的確是意外之喜。

  李喬則因為朱之臣的出賣,而在被下錦衣衛獄后不久就暴斃于獄中,自然是沒朱之臣這么官路順遂的。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官場上從來是大浪淘沙,也素來是殘酷的,不夠有手腕不夠腹黑的人,很難做官做的長久,很多時候連活下來都很難。

  現在還能在朱慈烺這位勵精圖治的皇帝治下做官的大臣,要么是真正做事、執行改制政策的改革派官員,要么就是朱之臣這樣很會審時度勢且八面玲瓏、長袖善舞的小人。

  不過,現在基本上還是李邦華這些改革做事的官員掌權,壓制著朱之臣這樣的小人。

  因為朱慈烺很清楚,阿諛奉承自己的人并非真的忠于自己的社稷,擁護新政,所以,他只打算讓這些不好直接貶黜不用的小人做一些不至于影響新政的事,如做做文藝工作。

  故而,阮大鋮才成了禮部尚書,朱之臣更是從一品的官銜進了議閣。

  進議閣的不只是朱之臣,還有從吏部尚書任上退下來的高弘圖。

  高弘圖因為薦舉的許多門生在為地方官后竟選擇了逃跑,如楊文驄,所以在朱慈烺擊退多鐸后,就有言官彈劾他年邁昏聵,薦人多引私黨親友,而非唯賢也,當罷黜,高弘圖也就按例上疏自請辭官,以試探帝意。

  但朱慈烺因為考慮到接下來要改革內政,吏部尚書這個位置很重要,也就讓內閣票擬同意高弘圖致仕。

  只是朱慈烺想著高弘圖到底是山東籍官紳代表,將來要收復山東,少不得需要高弘圖做些事,也就還是起復他到議閣領一三孤閑官。

  值得一提的是,本是戶部尚書的吳麟征則被朱翊鈞升為了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的官督師閩浙,帶著唐通部去整頓在閩浙的軍政民政,同馬士英帶著大學士兼尚書的官銜在外督師。

  所以,新的戶部尚書才成了路振飛。

  而史可法則成了工部尚書。

  新的刑部尚書則由凌義渠擔任。

  另外,朱慈烺已經下旨不再設南京部院,現有南京的六部尚書和都御史等皆以原官致仕或酌情留用為其他官職。

  原因很簡單,大明現在已經失去了半壁江山,也沒必要再留那么多中央官員。

  更何況,南京的部院大臣本就是養閑的,別說現在只有半壁江山,就是沒有的時候,廢除了也沒多大的影響。

  所以,現在的大明官僚構成,在中央閣臣的則是,首輔范景文、次輔倪元璐、三輔方岳貢,另有督師在外的兩大學士,還有吏部尚書李邦華、禮部尚書阮大鋮、戶部尚書路振飛、兵部尚書張國維、刑部尚書凌義渠、左都御史劉宗周、右都御史解學龍。

  朱慈烺這個布局,算是讓朝中既有東林黨,也有閹黨,還有主持改革的中間派,乃成了活脫脫的大雜燴。

  除了做事的改革派外,朱慈烺的朝堂布局則也因此讓東林黨和閹黨都不滿意。

  因為東林黨和閹黨的矛盾由來已久,他們早在天啟年間就勢同水火,而他們之前的矛盾淵源則要追溯到萬歷后期,即沈一貫當國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閹黨,而是齊黨、楚黨、浙黨和東林黨黨爭的時代。

  只是后來因為東林黨在天啟初期實力太強,所以齊楚浙三黨被迫抱團,與魏忠賢合作,而也就組成了所謂的閹黨。

  魏忠賢倒臺后,閹黨被大規模清洗,但倒也不是沒有幸存者,或者說很難被徹底清洗干凈。

  因為在東林黨人眼里,只要不站在他東林黨這邊的,就是閹黨。

  所以,在崇禎即位初期,很多中間派也稀里糊涂的成了閹黨。

  以至于很多文官干脆也就以閹黨自居,繼續抱團與東林黨斗。

  總之,整個明朝自萬歷沈一貫當國以后,文官政體內部就是黨爭不斷,乃至到了清廷為官都還在斗。

  也說不清誰是正誰是邪,因為雙方都有能臣,也都有貪官奸臣,哪怕是歷史上明亡后是選擇降清還是殉節方面,雙方都能數得出來代表。

  但不可否認的是,東林黨和閹黨的確是勢同水火的,到現在也是一樣,都恨不能把對方消滅干凈。

  所以,東林黨和閹黨對眼下的朝堂布局是很不滿的,他們都不希望朝堂上有被自己鄙視的人存在。

  因而在范景文、李邦華等主持改制時,許多文官不是反對改制,而是在互相攻訐,東林黨彈劾閹黨的官員當罷黜,閹黨彈劾東林黨的官員當罷黜。

  朱慈烺倒是并非是想搞這種制衡之術來加強自己的權力。

  因為他很清楚,現在不是讓文官們內斗的時候,而是要讓文官們和他一起革新除弊、重振大明的時候,要統一思想、一起干的時候。

  可黨爭的痼疾太深,滿朝文臣里,大部分都帶著東林黨或閹黨的標簽,只要少部分文官才是中間派,不參與黨爭,所以朱慈烺除非拋開整個官僚集團讓一群太監或者武夫替自己管理江山,否則他就必須接受這一現實。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