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四十六章:實土都司(下)
  永業牧場就像永業田一樣,算是賜給個人的私有田產,朝廷不回收,可以傳給子孫后代。

  各級兵將的永業牧場按官品大小裁定,最低九品賜牧場兩百畝,八品賜牧場四百畝,七品賜牧場六百畝,以此類推,三品賜牧場一千四百畝,二品賜牧場一千六百畝。

  朱高煦推行兵制改革之后,除了少數幾個省保留了半數衛所之外,其他省份的衛所已經裁撤重組,都指揮使司衙門自然也就沒有了。

  不過,被裁撤的原衛所兵將,大部分青壯被吸收編入了新軍。

  剩下的要么因為年老體弱辦理了退役,要么因為殘疾或體能不合格或不愿再從軍,被轉入了兵部在地方下轄的郵驛局、民兵局、警安局、移民出入局、海事緝私局等省府分局。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情況特殊,受到了朱高煦的“特殊照顧”。

  這個“特殊照顧”就是恩旨的內容。

  而這道恩旨,不僅李、徐二人知道,滿朝文武也知道。

  可剛才六部九卿竟無一人提及此事。

  很顯然,文官們并不希望朝廷對草原施行“實土都司”的管理。

  都司衛所本來是軍事建制,與行政區劃無關,但邊境衛所也兼理民事,于是就變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地方行政區劃。

  因此,都司衛所有實土、非實土之分。

  不設府、州、縣的地區,衛所兼理民政,為實土,如遼東都司。

  歷史上,從明英宗正統年間往后,由于兀良哈諸部南移,大明王朝漸漸喪失了對遼河套地區(后世遼河中游兩岸地區)的控制。

  由于歷史被改變,原本在洪武二十年始設的大寧都司,以及在宣德五年始設的萬全都司,這兩個半實土性質的都司皆沒有出現。

  就連實土性質的遼東都司,也在永樂年間隨著朱棣設立遼東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以及為數眾多的府、縣之后,變成了單純的軍事組織機構,不再具有治理民政的職能。

  李景隆的意思是不在草原上設府、縣,只設置單一都司,由衛所兼理民政。

  他所說的這種都司,就屬于實土都司。

  而朱高煦治理草原的第二策,恰恰就是實土都司!

  至于各都司衛所的高層武將,乃至千戶所千戶、百戶,一律由大明籍將領擔任,不再按照過去羈縻都司那樣由當地部落首領擔任。

  朱高煦預估,原先遭到裁汰的兩千三百多名中高層衛所武將,大概會有一半左右的人會選擇前往漠北。

  畢竟,他們只要去了漠北,就能搖身一變成為牧場主。

  而且,放牧的事不需要他們操心,自有當地的牧民代勞。

  這些遷往漠北的一千六百多名原衛所中高層將領,算上隨遷家卷、仆從,至少會有一萬六千人,往多了算的話,恐怕得有兩三萬人。

  若是再給予他們一些軍屯子粒上的優惠,以及承諾按市價收購牛羊牲畜等牧場產出,那么他們必定會主動說服更多的親朋好友跟隨他們一起前往漠北。

  ….朱高煦還打算下一道圣旨,鼓勵大明境內百姓前往漠北承包牧場,雇傭牧民放牧,且皇家商行旗下各大商號會派商隊專門前往草原收購各牧場的產出。

  同時,皇家商行旗下各商號也會定期按時的運轉糧食、食鹽等生活必需品到漠北、漠西地區售賣。

  他甚至決定在和林城附近修建一些奶酪、牛肉罐頭之類的加工廠,為當地百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但設立實土都司,并不是文官們希望看見的。

  因為兵制改革之前,各省都司負責管理所轄區內衛所,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各項事務,是地方平時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分別隸屬于朝廷的五軍都督府,并聽命于兵部。

  而兵制改革之后,個別省保留的都司隸屬于大都督府,并聽命于大都督府軍政部、軍參部。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野果閱讀,.yeguoyuedu安裝最新版。】

  如果在草原單設都司,那么大都督府的權力就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大都督府權力擴張,意味著武將權力的擴大。

  雖然歷朝歷代的文武之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朱高煦卻想到了一個辦法來說服文官們支持他設置實土都司。

  俗話說“千里做官只為財”,文官們之所以反對單設實土都司,是因為這樣做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只要朱高煦讓文官們也能得利,并給予他們一定職權,讓他們參與其中,維系一個文武平衡的狀態。

  那么如此一來,文官們的反對聲自然就小了。

  “朕覺得大司徒(戶部尚書的別稱、敬稱)所言極有道理,對于草原諸部,咱們不能再走分封羈縻的老路。”

  朱高煦環視殿內眾臣,鄭重的沉聲道:“曹國公所言同樣也很有道理,如今草原上皆是部眾數百或數千的小部落,已無部眾過萬的大部落,可謂是一盤散沙,眼下正是將草原收歸朝廷直管的最佳時機。”

  “直接對草原置以郡縣,代價太大,確實不合適。但若單設都司,施行軍民一體管理,又缺少了對牧民的教化,非變夷為夏的長久之計。”

  他略作停頓,隨后朗聲道:“朕想著,能否在單設都司的基礎上,增加一些文教類的官職,輔以教化牧民,以求變夷為夏,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圣明!”

  戶部尚書夏原吉率先躬身行禮道:“老臣附議。”

  “陛下,臣也附議。”

  吏部尚書蹇義緊隨其后道。

  “臣附議。”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道。

  實際上,蹇義、夏原吉等文臣早就通過朱高煦之前的那道“恩旨”,看穿了朱高煦打算用實土都司治理草原的心思。

  在他們眼中,乾熙皇帝朱高煦與其父永樂皇帝朱棣一樣,都是固執之人。

  但凡父子倆決定了的事,一萬頭牛都拉不回來。

  所以,當朱高煦主動提出設置文教類的官職,作為單設都司的補充之后。

  他們自然要借坡下驢,紛紛附和,趁勢將此事確定下來。

  畢竟,多爭取一些文官官職,對他們來說,總歸是件益事。

  重生朱棣之子.

  步驚俗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