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第336章 新的時代
  劉勝并不很清楚:相較于原本的歷史時間線,天子啟到底是多活了幾年,還是少活了幾年。

  但按照早些年,儲君太子之位懸而未決時,天子啟曾對劉勝說過的話推斷:在這個歷史時間線,天子啟,或許少活了那么三五年。

  ——在這個時間線,皇長子劉榮因為其母栗姬的緣故,而錯失了儲君太子之位。

  劉勝也大致能推斷出:如果不是自己這個變數,這個時間線的劉榮非但會失去儲君太子之位和母親,甚至就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保全。

  再有,便是根據天子啟當年,對冊立儲君太子一事所表明的立場,劉勝的亂入,大概率搶走了原本屬于皇十子劉彘的大位。

  考慮到這一點,再回過頭看劉榮在這個時間線的境遇,劉勝就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在原本的歷史時間線,皇長子劉榮先是因為母親的緣故錯失了儲君太子之位的角逐資格,之后又失去了自己的母親栗姬。

  之后,天子啟‘矮子里面拔將軍’,或者應該說是排除了練廢了前九個,最終選擇皇十子劉彘這個‘新號’從頭練起。

  因為皇十子獲立為儲,天子啟必然就會出于‘小十壓不住皇長子’的考慮,而對劉榮痛下殺手。

  在那個時間線,沒有劉勝以太子的身份出面,保下大哥劉榮的性命,劉榮大概率就會死在天子啟之前,甚至是皇十子劉彘獲立為儲君之前。

  而現如今,已經封王就藩的皇十子劉彘,才年僅九歲;

  在原本的歷史時間線,天子啟絕對不會放心的下九歲的太子劉彘,必然會強撐著一口氣,盡量撐到劉彘加冠——至少是臨近加冠。

  但在這個時間線,年紀更長的劉勝,卻讓天子啟勉強放下了心。

  再加上劉勝的亂入,讓天子啟意外接觸‘黨參’這個計劃外的因素,提前透支了最后幾年的生命力······

  結合此間種種,言而總之,總而言之:這一世的天子啟,只勉強活到了四十歲。

  出生于呂太后元年,九歲成為太子儲君、三十一歲繼承皇位的天子啟,只在皇位上坐了九年左右,便迎來了人生的終點。

  天子啟新元九年,秋七月上旬;

  在太醫令明確表示‘從今天開始,陛下的每一次昏厥,都可能不會再轉醒之后’,天子啟又多撐了一個多月;

  但在七月上旬,這最后一次昏厥之后,天子啟,便果真沒有再次轉醒。

  秋七月十二,郎中令周仁奉竇太后之令,于宣室殿行針,意圖強行喚醒天子啟,以做下最后的交代。

  但在周仁行針之后,天子啟卻只轉醒片刻,便再次陷入沉睡。

  那片刻轉醒,天子啟也只是給母親竇太后、妻子賈皇后,以及太子劉勝簡單交代了幾句身后之事;

  當夜,未央宮鐘室之內,便響起那令整個天下,都感到一陣揪心的九響喪鐘。

  ——諸侯六響薨,天子九鳴崩。

  天子啟新元九年,秋七月十二日夜半,漢天子劉啟,駕崩未央宮······

  ·

  “請諸公依序入內;”

  “太后、皇后和陛下,都已經等候多時了······”

  未央宮,宣室殿外。

  幾乎是在聽到那九聲響徹長安城上空的喪鐘之時,滿朝公卿百官便都穿上了早就準備好的喪服,隨后出現在了未央宮司馬門外。

  對于漢家而言,今日之后,注定是一個新的篇章。

  而這個新的篇章,便需要今日天亮之前的早朝,由整個權力金字塔頂層合力開啟······

  “走吧。”

  “隨我一起入宮,恭聞大行皇帝遺訓,而后拜服效納新君。”

  丞相陶青一語,眾公卿百官只齊齊點下頭,旋即便從司馬門涌入宮內;

  以至于都沒有幾個人注意到:那前來傳達指令的宦官,從百官習以為常的宦者令春陀,換成了年輕的太子宮中車屬令:夏雀······

  “臣等,參見太后~”

  “大行皇帝駕崩,臣等,心如刀絞······”

  “惟愿太后節哀,值此主少國疑之際,主全大局······”

  涌入宣室殿,看到御榻之上的三道身影,百官公卿卻自動忽略掉了其余的母子二人,只齊聲對竇太后躬身一拜。

  而在御榻之上,頭系喪布的竇太后,卻只悠悠發出一聲長嘆,旋即微不可聞的緩緩點下頭。

  “坐吧······”

  “都坐吧······”

  太后發話,百官公卿自不敢有片刻遲疑,按照各自的位次,于宣室殿兩側次序落座。

  也是直到這時,百官眾人才敢稍抬起頭,打量起御榻上的祖孫三人。

  ——已經于太廟祭祖告廟,雖還未正式即皇帝位,卻也已經身穿天子冠玄、頭頂十二硫冠,又在冠玄外套著孝抹、額前系著孝帶的新君劉勝,只垂淚無聲坐于御榻正中央。

  竇太后則落座于劉勝右側,手持那桿通體棕紅的鳩杖,滿目哀痛,卻也強撐出一副專屬于太后的威儀;

  賈皇后則并沒有坐上御榻,而是跪坐于御榻左側,面上淚痕未干,眉眼通紅依舊。

  “大約十年前,我在這里——在這宣室殿,告別了自己的丈夫、漢家的太宗孝文皇帝。”

  “今天,我又在這里、又在這宣室殿,送走了自己的兒子······”

  “人們常說:人世間最大的哀痛,莫過于白發人送黑發人。”

  “如此非人的哀痛,我今天,也算是體會到了······”

  ···

  “唉······”

  “諸公,也不必太過擔憂。”

  “自太祖高皇帝駕崩于長樂,遺令孝惠皇帝承繼大統以來,漢太后所肩負的責任,就已經被呂太后定下。”

  “我雖然沒有呂太后那樣的能力,也沒有薄太后那樣寬廣的胸襟,卻也不至于不知道太后的責任······”

  “大行皇帝彌留之際,曾留有遺詔,交代宗廟、社稷;”

  “當時,丞相、御史大夫等公卿,也是在場的。”

  “如今,大行皇帝宮車晏駕,太子也已經祭祖告廟,身著冠玄,坐在了宣室殿的御榻之上。”

  “便由丞相為先,率領公卿百官,恭請大行皇帝遺詔吧······”

  竇太后極盡哀婉的語調,只引得殿內百官潸然淚下;

  怎奈眼下,實在不是為大行皇帝劉啟垂淚、哀痛的時候,便見眾人各自抹著淚,而后在丞相陶青的帶領下各自起身,于殿中央排列整齊。

  “右丞相開封侯臣陶青,率朝公百官、公卿貴戚,恭聞大行皇帝遺訓!”

  “左丞相建陵侯臣衛綰,攜公卿百官,恭聞大行皇帝遺訓!”

  “臣等,恭聞大行皇帝遺訓!!!”

  殿內百官眾人次序唱喏,并各自道出那句‘恭聞大行皇帝遺訓’,便見御階一側,已經換上謁者官服的故太子洗馬汲黯,雙手捧著那塊被輕輕疊起的白色絹布,滿是莊嚴的來到了御階下方正中央的位置。

  回過身,對御榻上的竇太后、劉勝,以及御榻側方的賈皇后躬身一拜,才又正過身,面朝殿中央的公卿百官,神情肅穆的攤開那塊絹布。

  “大行皇帝遺詔,百官跪聞~”

  悠長的唱喏聲,只惹得殿內上百道身影齊刷刷跪倒在地;

  便見汲黯稍輕輕嗓,而后將那封早已草擬完成,并由御史、尚書郎們潤色過的遺詔朗誦而出。

  “詔曰:夕者,秦王政行暴政而威壓海內,竊居天子之位,使天下苦不堪言,百姓民不堪其重、民不聊生。”

  “乃又老病,秦王政不思身后之事,反遍召天下方、術之士于咸陽,欲圖仙神長生之道。”

  “后不遂,薨沙丘,方有趙高、李斯篡遺詔而立胡亥,乃致秦二世而亡。”

  “朕常聞: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

  “秦王政不循天道,欲行逆天之舉,而致天下戰火荼毒,戰亂紛起,朕甚不取。”

  “——民有俗諺,曰:食五谷雜糧者,則必有生老病死,此天之道,無可悖逆也。”

  “今朕大行,乃天行其道,以佑吾漢世代興昌,延綿不絕,方為吾漢家之大幸······”

  ···

  “皇太子勝,得立于未冠之年,允文允武,仁義愛民,孝長友幼,可堪宗廟。”

  “乃令皇太子勝繼漢國祚,即皇帝位。”

  “太子年幼未冠,暫不攝政,以太后暫掌天子臨朝之權,直至新君加冠大婚。”

  “乃告天下:朕于社稷無功、于天下民無德,即崩,勿舉國喪;”

  “停棺七日而葬朕于陽陵,一應喪葬之物從簡、隨行吏卒從寡。”

  “民哭三日、吏泣七日,宗人旬半即可······”

  隨著汲黯高亢的朗讀聲散去,殿內的數百道身影,早已各自躬身抹起了淚;

  這樣一封遺詔,可以說是沒有任何能戳中人淚點的內容。

  其主旨,不外乎就是大行皇帝劉啟交代身后之事,如誰繼承皇位、后事怎么操辦之類。

  但也恰恰是因此,殿內的百官眾人,才會感到如此哀痛。

  ——不愧是陛下啊······

  ——還是那么務實,場面話一句都不多說,客氣話一句都不多講;

  ——就連遺詔,都帶著這么濃厚的個人特色······

  “奉大行皇帝詔諭~”

  “太子劉勝,即皇帝位,祭祖告廟,為漢天子~”

  “百官跪拜,以納其忠,遵大行皇帝遺訓,世代為新君之臣~”

  又一聲唱喏聲響起,百官眾人只趕忙站起身;

  便見御榻之上,竇太后已是在宮人的攙扶下站起身,退到御榻一側,將御榻整個讓給了劉勝。

  待劉勝昂起頭,露出那張遍布淚痕的稚嫩面龐,百官才再行跪拜。

  “臣等,參見陛下~~~”

  “惟愿陛下千秋萬代,長樂未央~”

  “惟愿大行皇帝佑我漢祚,萬世不衰,傳延不絕~”

  百官音落,不多不少三息之后,御榻上的劉勝也含淚起身;

  灼灼目光在殿內百官身上依次掃過,方拱起手,對百官躬身一還禮。

  并未開口唱喏,便就是轉過身,走到一旁,自宮人手中接過竇太后的手臂,便又將祖母扶回御榻上坐下身。

  這下,變成了竇太后坐在御榻正中央,劉勝卻是側身站在竇太后身旁。

  就這簡簡單單一個舉動,便已經是表明了劉勝的態度:朕雖繼位,然朝政大權,仍掌于太后之手!

  體味到劉勝這一層用意,百官自再一拜,以表明自己完全遵從大行皇帝劉啟、新君劉勝的決定。

  百官直起身,汲黯悠長的聲線便再次響起。

  “陛下詔諭~”

  “百官跪迎~~~”

  汲黯話音落下,才剛直起身的百官,便再一次齊刷刷跪了下去。

  “朕未冠之年而承宗廟、社稷之重,此眇眇之身以臨天下元元,實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幸有長者代掌朝權,又有忠義之士效力于旁者,此誠先祖庇佑、實天下之大幸也。”

  “雖未掌政臨朝,亦以此詔諭,乃告天下:”

  “——大行皇帝駕崩,朕心甚哀,乃令天下地方郡國:其舉國喪。”

  “爵公士上、公乘下者,早晚啼哭各十,期七日;”

  “爵公乘上、關內侯下,或秩百石上者,早晚啼哭各三十,期十五日;”

  “爵關內侯上、秩千石上,又諸劉宗親、宗人,早晚啼哭各五十五,期五十五日。”

  “奉大行皇帝遺訓,停棺七日而葬陽陵,乃使臨江、河間、江都諸王即發長安,以奔父喪。”

  “尊:皇太后竇氏為太皇太后;”

  “尊:皇后賈氏為皇太后;”

  “尊:館陶長公主嫖為太長公主;”

  “拜:故太子太傅建陵侯衛綰為皇帝太傅,去左丞相職,暫領中尉;”

  “魏其侯、章武候、南皮侯,各溢封食邑千戶;”

  “敕:太后賈氏兄賈貴為忠武侯,食邑五百戶。”

  ···

  “大行皇帝駕崩,朕心甚哀,乃令朝堂有司共議,擇一美謚,以論定大行皇帝之功過;”

  “大行皇帝平滅吳楚,去我漢家諸侯不恭之弊,功雖不及太祖高皇帝,亦差之未多。”

  “乃令奉常、宗正有司,論定大行皇帝之廟樂,以慰大行皇帝在天英靈······”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