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在下,中醫黃素 > 0421 大醫精誠中
  黃素拿過黑板擦,擦掉黑板上的行書,再次拿著粉筆,筆走龍蛇地書寫起來。

  書寫過后,黃素背對著黑板,把自己寫的東西背誦了一遍。

  張湛曰: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于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面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思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大醫精誠》是孫思邈所作,一個醫術精湛,又能誠信救人的人,可以稱之為大醫,所以大醫應該是德術兼修。德非術不行,術非德不遠。德術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人之兩足,缺一不可。

  大家最為熟悉的那一部分只是《大醫精誠》里面誠心救人的部分。

  然而《大醫精誠》全文一共分為四段。

  除誠心救人,《大醫精誠》其他三部分分別為醫術精通、大醫之體、為醫之法。

  黃素第一堂課就是給學生講《大醫精誠》。

  或許這段文字沒有誠心救人段落的康慨激昂,韻律十足。

  所有的同學都靜靜地聽著黃素的朗誦。

  黃素朗誦結束后,繼續說道:“講誠心救人,下面我就要給你們講講《大醫精誠》里的醫術精通了。”

  又看著下面還處于剛剛背誦后,已經精神亢奮的學生們。

  “歡迎各位同學選擇一門最難學的醫學,中醫不是西醫如同排列組合的治病方法,她要求你們既要有良好的記憶力,熟讀中醫經典,還要有如同刑偵一樣敏銳的洞察力,抽絲剝繭找到病癥后真正的病機,再靈活運用你們所學的知識。”

  黃素澹澹地微笑,給還在興奮中的同學們澆桶涼水,讓同學們從亢奮中清醒過來。

  看著不以為然的同學們,黃素開始慢慢講起了《大醫精誠》醫術精通的篇章。

  醫術精通講的是張湛的一段話。

  張湛,東晉學者、玄學家、養生學家。字處度。高平人。

  他一生撰寫醫書撰有《養生要集》、《養性傳》、《延年秘錄》。

  他說,醫道向來很難精通,為什么難精呢?因為很多疾病本質一樣,但表現卻五花八門,或者本質不一樣。但表現卻相同。比如大家都是貧血,有人表現為頭疼,有人表現為腰酸。有人表現為四肢冰冷。如果抓不到貧血源于脾胃生化氣血不足,片面地吃治療頭暈的藥、腰痛的藥,還有四肢冷痛的藥,都不能很好地得到治療。只有把脾胃氣血補足,讓貧血改善,這樣持中州,灌四旁,各種外在的病象才會一一消失。

  又比如兩個人都咳嗽、一個吹了風則咳,一個長期勞累過度而咳,他們病因不同,表現癥狀卻一樣,吹了風咳嗽的用荊防敗毒散這咳門第一方,一通宜理肺,疏散風邪,咳嗽馬上好了。長期勞累過度的就要虛則補之,因為勞倦傷脾,所以用一些調理脾胃的藥物,培土生金,虛則治其母。這時沒有用止咳的藥,卻能把咳嗽治好。

  同學們就會很奇怪,如何能夠透過病象知道病人的本質呢,也對品味黃素剛剛的話。

  這個疑問,孫思邈也講了,他說,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完全不是眼睛能看見、耳朵能聽到的,你怎么能夠判斷他是外感還是內傷,又怎么能夠知道他這是貧血,脾胃生化功能減退導致的疾病呢?

  孫思邈說,這就要考驗醫生診斷疾病的功夫,這叫必先診候以審之。

  那怎么診候?中醫認為診斷疾病要四診合參。

  四診是什么?就是常說的望、聞、問、切。

  可就拿切脈來說,這寸關尺的搏動,一千個人有一千個跳法,經絡穴位也會因為高矮胖瘦而有差異,肌膚筋骨也是不同人有不同的狀態。這樣看似沒什么標準,你怎么診斷?

  孫思邈講,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以言醫道。也就是說醫道是至精至微的事情,

  你如果粗枝大葉地學,淺嘗輒止地思考,那你最好不要學醫,為什么?因為你學業不精,誤了別人性命,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學醫怎么會誤別人性命呢?

  就像一個老太太,本來脈象亢盛有力,你就說老年人虛了,應該補補,結果給她用了一根高麗參,還沒吃完,眼睛就出血看不見了。

  孫思邈稱,這是盈而益之,重加其疾。說白了就是犯了虛虛實實之戒。

  什么叫虛虛實實之戒呢?虛虛就是讓虛弱的人更虛,給虧虛的人用下法,結果他站不起來。實實就是給壯實的人甚至上火的人加一把補藥、這就等于火上澆油,嚴重的會引起狂躁出血。

  所以醫生一旦用藥用反了,就像雪上加霜,落井下石。一旦用藥得當,就如同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露。人參也會殺人,用不好也會給身體添疾病的。

  沒有絕對的好藥、壞藥。好不好,看用藥的人、看有沒有對證。

  這個老阿婆誤服人參后,導致眼珠出血,視力下降。后來明白的醫生,趕緊給她幾片大黃泡水喝,把人參的補力消掉,讓上沖的脈勢下順,眼鼻出血就收住了,頭腦沒那么脹痛了,慢慢恢復了清爽。

  大家看,如果不知道及時解救,一錯再錯的話,這可不是眼鼻出血那么簡單,有可能腦出血中風,這就麻煩了。

  所以老人最好不要亂吃保健品,不要給父母亂買保健品,尤其把中藥材包裝成保健品的太子參、鹿茸、阿膠等,它們本身是藥材。

  有些人在外面賺了錢,就以為高價昂貴的補品就都是好的,買了很多送給家中老人,老人亂吃中醫藥補品吃出事的年年都不在少數。

  這叫什么?

  這叫不通醫理,孝心也會變成利刃,無知的愛就是一種傷害。

  聽著黃素的講述,全班同學腦海里第一想到就是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是功這句俗話。

  這句話就是在感嘆世人不通醫理,蒙昧無知,總認為補品嗎,補一補總沒有壞處。

  就像中年男人精力不濟,總喜歡茶水杯里泡枸杞。

  在你不知道你精力不濟是陽虛、陰虛、血虛、濕熱引起,就貿然地喝枸杞,藥不對證喝一輩子的枸杞也枉然。

  藥不對證,人參亦害人;藥若對證,大黃也能建立大功。

  對這些學生的反應黃素非常滿意,繼續講虛而損之。

  一個本來虧虛的人,你還說他身體有病邪,應該把病攻出體外。本來寒積便秘的,你只看到便秘的標,沒看到虛寒的本,你就草草給他用了下法,他馬上就會頭暈氣短,腳都站不穩,大便更排不出來,肚子也冷痛,胃口全無。

  所以古人講,粗工兇兇,以為可攻,舊病未已,新病復起。

  病人想來治便秘的,反而讓你治得頭暈眼花沒胃口,沒有幫病人治好病,反而添了病,孫思邈就叫這種行為為含靈巨賊,重加其疾。

  你非但沒讓疾病減輕,還加重了,這是醫之過啊!

  你如果懂得辨寒熱,給他用點溫藥,他反而舒服、所以寒溫錯了,病癥立馬加重,這叫寒而冷之。他本身肚子就缺把火,大腸才蠕動不了,你又給他用涼茶、寒冷的大黃,這不是雪上加霜是什么?

  同學們聽到黃素距離講解都非常震驚,原來學中醫這么難,原來學中醫太危險了,一個方向性錯誤,就有可能把病人帶向病痛的深淵。你希望他活過來,但實際上卻加快了他的死亡。

  那什么叫適而徹之呢?

  有些醫家,凡看到病痛,就以為這是經脈不通,應該打通它,因為不通則痛,就給他用大量活血化瘀藥,讓他的血脈跑起來。

  殊不知有些勞損之人,氣血還不至于閉塞,能夠慢慢地走,你卻使勁加快它,叫它跑快點。

  這就像一匹馬已經累得都快跑不動了,你還拿鞭子抽它,讓它跑用更快的速度跑,最終的結果就是,這匹馬很快就斷氣倒地了。

  所以這時不是要用大量活血化瘀之藥,而是要慢慢培補他的元氣。氣足后,自然走得快,不用你去趕它,這叫不用揚鞭自奮蹄。

  那什么叫塞而壅之呢?

  一個人本來氣滯血瘀。說話都沒力氣,身體經脈堵塞得嚴嚴實實,你一看就說,這渾身沒勁,肯定是虛的,就給他用大量的補藥,一補就麻煩了,他就上火,經脈堵得更厲害,晝夜煩躁不得安,晚上睡不著覺,白天更沒精神、腦子興奮得像高鐵一樣快,但身體卻像老破車一樣,緩慢走不動。甚至隨時有散架之感。

  所以這時不是一味地給他補充,而是要疏通瘀塞,令氣血對流,疾病乃愈。

  那什么叫熱而溫之呢?

  有些病人本來胸中煩熱,身體強壯,他還想縱欲壯陽。他就跟醫生說,醫生,給我開些壯陽藥吧,貴一點的都不怕,我有錢。

  如果醫生聽了他的話,給他開一系列扶陽補腎的藥,這醫生就不是在看病了,而是在看錢。

  用了這些藥,病人馬上興奮起來,就像打了興奮劑一樣,短時間內充滿精力和激情,但縱欲過后,虧損得更厲害,衰老得更快。

  這叫什么?叫年輕氣盛還加把火,火上澆油,生命燃燒得更快。

  為什么古代很多皇帝壽命非常短,就是服用了太多虎狼之藥。

  皇帝要盡興,太醫們明知這是火上澆油,對身體有害,卻礙于威權,只能遵從。

  最典型例子就是明朝泰昌皇帝,登基一個月就因為縱欲無度,暴斃而亡,史稱一月天子。

  孫思邈說,你企望讓他快活,其實是在死亡的懸崖上推他一把。

  醫生如果干這事情,就不是在救生,而是在殺人。

  所以作為醫生,不能盲目滿足病人的要求,要看對他是有利還是有弊。滿足一些為了縱欲而要求壯陽的病人的要求,你不是在積德,而是在造惡。積德之家必有余慶。造惡之家必有余殃。

  學生們現在對中醫這職業不禁有些膽戰心驚,如果不明醫道事理,造惡了都不知錯在哪里,這多么可怕啊!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災難降臨,而是你每天都在做些損人不利己的事,自己卻不知道。

  膽戰心驚的同時,學生們心里又產生敬畏之心。

  那種看見李燕救人游刃有余,覺得我學會我也行的狂熱之心,也慢慢冷卻下來。

  所以孫思邈講,醫道是各種技藝里最難精通的,如果不是天資聰敏,讀萬卷書,還有閱人無數,人情練達,你真的很難得到里面的精髓。

  有些粗工學醫,讀了醫書三年,偶然治愈一病,就昂頭戴面,非常驕傲。

  認為所有疾病,醫書上都載有方藥,天底下沒有病不可以治了。

  這樣的愚者粗工,等真正臨床,治病三年時,不禁感慨教材無用、古籍不行,中醫沒效。

  他認為天底下沒有一個方能治好病的,大家看為什么呢?

  不是方子不行,而是他不行。

  他就想拿著書去套病,疾病是千變萬化的,又怎能拿著書生搬硬套。

  黃素掃視著現場的學生們,語氣嚴肅地說道:“所以一個醫者真正想要學好中醫,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不能道聽途說,認為中醫沒落,未上戰場先言敗,你這不是在傳承發揚中醫,而是在做中醫的掘墓人。”

  中醫看待西醫的態度,也是老師看小學生的態度。

  中醫發展五千多年都不敢說自己已經將人體研究明白。

  短短發展兩百多年的西醫,卻敢大言不慚貶低中醫,認為只有他們才是真理,那他們掌握人體的真正奧秘,醫學上他們是唯一正確的解釋權。

  這就是典型的學醫三年,天下無不治之病。

  說白了就是醫術不精通,形成的無知狂妄。

  用老百姓的俗話就是,狗肚子里面裝不了二兩香油,一瓶水不滿,半瓶水瞎晃蕩。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