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院士重生:這大國夢,如你所愿 > 第148章 高校建設
  “各個學科之間,錯綜復雜,循序漸進,三年時間,的確是可以讓一個人能夠熟練的駕馭一臺機器,但這三年時間,也同樣是將一個人徹底綁定在了一臺機器上。”

  陳部長道:“別說年輕人,就算是我這樣年近半百的人,只要機械性的去重復,同樣可以做到熟練駕馭!我認為,我們華夏的年輕人應當是具有創造力的,多學科,多方面進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創新。”

  “創新才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唯一驅動力。”

  陳部長是庚子賠款最早一批的留學生。

  也是最早擺脫華夏傳統教育的留學人才。

  他在國外接觸過無數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新華夏的教育工作改革問題上,也提出了許多自己的真知灼見。

  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唯一驅動力。

  這句話,葉知寒無比贊同。

  他也相信,當陳部長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心中是在滴血的。

  因為華夏近代史以來所有的落后,無不是因封閉守舊導致的。

  而封閉守舊的根本原因,就是目光的局限。

  所以洋務運動,無用。

  戊戌變法,無用。

  清末新政,同樣無用。

  而當下的情況,在陳部長的眼中,何嘗不是如此。

  沙蘇的工業轉移,的確給作為農業國的華夏帶來了一次工業化的重要機會。

  可見識過丑國的飛機大炮,見識過萬萬人在原子彈之下命如螻蟻之后。

  他深刻的認識到,沙蘇轉移的這些工業體系,可以改變華夏落后的面目,卻無法扭轉華夏在國際上的弱勢地位。

  因為差距還在。

  只要那個差距無法抹除,那華夏就終究無法真正躋身到列強的餐桌前。

  因為,這個差距,我們無法指望任何人。

  丑國?

  丑國需要的是殖民地,是廉價的代工廠,而不是多一個令它頭疼的對手。

  沙蘇?

  沙蘇需要的是一個指東不敢往西的小弟,而不是一個不受控制的工業強國。

  世界的蛋糕只有這么大,分蛋糕的人永遠不會把桌外的人拉上桌。

  這段距離,只能靠自己。

  而靠自己的關鍵,就是創新。

  創新的關鍵,就是全面人才。

  一個盲人摸象的人才,永遠無法畫出一個真正的大象。

  而陳部長和葉知寒的分歧,就在這里。

  陳部長希望華夏的青年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

  他們還是一張白紙,有著敏捷的思路和無限的潛力。

  如果抱著開放、全面的態度對他們善加雕琢,是完全有可能同其他國家的學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而如果這一代人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那十年,二十年后,華夏一定會突飛猛進。

  而葉知寒則截然不同。

  所有華夏青年,無需知道全貌。

  就像是一個零件,釘死在自己改在的位置上。

  只要每一個零件能夠實現自己的作用,那華夏這個機器,就能夠快速穩固的向前邁進。

  是,或許和陳部長說的一樣。

  這樣會犧牲一代人,可這是必須的。

  因為華夏和其他國家不同,華夏需要翻天覆地。

  需要這一代人的付出。

  “或許以后,等華夏的工業化建設完成之后,我會完全尊重陳部長您的想法和教育革新,但是現在不行,”

  葉知寒道:“我曾經做過一個思考,一個讓國家機器快速運轉,并高效運轉的社會學模型——我把他稱為蟻巢模型。”

  “但代價是,一代人成為國家機器的養料。”

  “陳部長,你的想法很好,我完全贊同,創新是華夏真正和其他國家縮小差距并實現趕超的唯一途徑。”

  “但太柔和了,太溫柔了,對于現在還是農業國的華夏而言,行不通。”

  “給我五年。”

  葉知寒目光堅毅的看向陳部長,道:“五年之后,用您的方法,為華夏創造出一批創新性人才。”

  “但這一代人的付出,必不可少。”

  陳部長和葉知寒的辯論,令整個會堂鴉雀無聲。

  論可行性,所有人都無疑更加贊同葉知寒的思路。

  但從情感上來說,他們更加支持陳部長的思路。

  很多人雖然不知道葉知寒口中的犧牲一代人具體指的是什么。

  但從后來葉知寒說的蟻巢模型,他們大概聯想到了一些什么。

  所謂的犧牲,大概是一輩子站在高溫熔爐前,一輩子鉆進底下的煤礦里,一輩子守著噪音震天的儀器旁,一輩子呆在滿是怪味的化學反應池中……

  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螞,像一顆紋絲不動的釘子。

  這其實對許多青年來說,也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

  他們想做對華夏有用處的人,但現在只能是國家哪里用得到,就去哪里。

  爭議逐漸平息。

  所有人看向子任同志。

  “那我說兩句,”子任同志道:“華夏要想強大,免不了流血犧牲,也免不了負重前行。”

  “我們啊,面前是沼澤、是泥潭,”

  “我們和西方世界,不是同路人,也不能照樣學樣,”

  “走出泥潭,前面就是康莊大道,就是滿地鮮花和陽光,那里布滿了選擇和榮譽,”

  “是啊,誰都希望走最前面的康莊大道,跑得又快,貢獻有大,收獲又多,”

  “可我們最要緊的,還是先把眼前的泥潭路走好。”

  “這段路不好走,但總要有人走才行。”

  最終,葉知寒的決議通過。

  接著就是各個部門對高校的定址與規劃。

  工業或許無法平均,但教育要盡可能的平均。

  每個省至少一所重點院校,成了不成文的硬性規定。

  為了避免教育資源擁擠,所以這第一批直屬院校,雖然建設完成時間可以放寬,但定址和規劃則先要落地。

  畢竟誰都想留在京城。

  如果不事先把規矩訂好,那過個十年八年,京城恐怕就要成大學城了。

  ……

  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

  葉知寒作為制度的制定者和國防部直屬研究院的一院之長,就勉為其難的拋磚引玉了。

  “國防部計劃直屬院校七所。”

  “京師兩所,哈爾濱兩所,南京兩所,華西地區一所。”

  “意在組建出涵蓋航天、航空、航海、民航、核能、兵器為一體的國防院校體系。”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