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揚明 > 第1505章 中央集權(中)
  "太妃留步,朕日后會常來給太妃請安..."

  慈寧宮外,一身常服的朱由校緩緩停住腳步,并轉身朝著身后一臉慈祥的老婦人說道。

  "好好好!"聽得此話,本就心情頗佳的劉太妃更是神采奕奕,臉上的皺紋也不由得擠到了一起。

  "爾等小心伺候著.."輕輕頷首,朱由檢又朝著周遭的宮娥內侍吩咐了一句之后,方才在劉太妃等人的注視下,揚長而去。

  與來時的"結伴而行"所不同,此時的朱由校身旁除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便是御馬監提督太監,并無皇后張嫣相隨。

  而朱由校之所以這般急匆匆的告辭,也是因為老婦人剛才意味深長的一句話,這才急不可耐的選擇離去。

  "天子國本已定,當妥善安排余下皇室宗親.."

  老太妃年少進宮,即晉階為妃,陪伴在萬歷皇帝四十八年,經歷過無數風浪,見過了爾虞我詐,自是不會無的放矢。

  其口中的"皇室宗親",既是眼下仍舊居住于十王府中的幾位閑散藩王及信王朱由檢,還有可能特指皇后張嫣腹中尚未出世的孩子。

  畢竟在"皇位"這個巨大的誘惑之下,世間的一切律法及感情都可被其踐踏,古來不知發生過多少次手足相殘,父子相疑的人倫慘劇。

  ...

  ...

  "由檢近些時日在做些什么?"

  才剛剛回到乾清宮暖閣,心情略有些沉重的朱由校便是不假思索的朝著身旁的御馬監提督曹化淳問道。

  對于信王府的事情,曹化淳應是最有發言權的幾人之一。

  這不僅僅是因為曹化淳在魏忠賢就任南京守備太監之后,重新提督東廠,還有部分原因是,現任的信王府總管太監王承恩便曾出自曹化淳門下,受其舉薦之后,這才到了信王府當差。

  "回陛下,信王爺近些時日只是于府中讀書,偶爾出城踏青.."

  雖然前些年,因為天子膝下無嗣兼之有"東林黨"從旁挑唆的緣故,信王朱由檢一度萌生了些許野心。

  但隨著天子的羽翼日漸成熟及太子朱慈燃的降生,信王朱由檢也將其心中的野望拋棄的一干二凈,不僅切斷了與東林黨的一切聯系,更是與天子"重修于好"。

  "這小子,倒是輕松.."

  聞聽朱由檢竟然還有閑心出城踏青,案牘后的朱由校也不由得啞然失笑,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

  他這兩年因為建州女真及西南土司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甚至連踏足后宮的次數都是大大減少。

  反觀朱由檢倒是優哉游哉的享受起生活來了。

  "得給他找些事情做了..."半晌之后,表情有些深邃的天子幽幽一嘆,而其輕微的聲音則是令得暖閣中的兩位大太監身軀一顫,臉上露出了一抹不可置信的神色。

  咕嚕。

  口水吞咽的聲音響起,兩位天啟朝的大太監目光交錯,心中如掀起了滔天巨浪。

  依著皇明祖訓的規定,除太子之外,皇室子嗣十歲即封親王,隨后出閣讀書,成婚之后即出京就藩,以免兄弟象征,造成皇室慘劇。

  但信王朱由檢,作為先帝之幼子,當今天子的幼弟,盡管已是開府建衙,并且成婚兩年有余,卻始終逗留于京師。

  并且聽天子這意思,好似依然不打算將其外放出京,甚至還打算對其"委以重任",安排個差事?

  須知,縱然是南征北戰多年,親手建立了大明帝國的太祖為了保證太子朱標的地位,依然忍痛將其余子嗣外放出京,坐鎮地方。

  怎地天子卻要將信王這個"隱患"留在身邊?

  "陛下,太子年幼...!"

  "陛下,奴才斗膽,勿忘前宋開國舊事吶。"

  只一瞬間,兩位于天啟朝聲勢赫赫的大太監便是跪倒在地,一臉驚恐的朝著案牘后的天子勸道。

  他們二人作為朱由校的心腹大伴,與其利益息息相關,自是會想方設法的維系太子朱慈燃的地位。

  這其中,御馬監提督曹化淳多少還心存顧忌,只是提及一句太子年幼;而其身旁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則是"口直心快",直接以北宋初年的"舊事"舉例。

  北宋太祖趙匡胤因病亡故之后,其留下的帝位并未傳到其長子的手中,而是由其胞弟繼承,并且留下了一個"斧聲燭影"的傳說。

  關于其中真相,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可考證,但趙匡胤兩個成年的兒子卻是在其病亡之后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里,便先后離世。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太祖趙匡胤沒有平衡好朝局的緣故,導致了"叔強子弱"的局面。

  而如今,朱由校的太子朱慈燃不過牙牙學語的年紀,而信王朱由檢則是已然大婚,若是在被委以重任,難免令其重新燃起心中已是熄滅多時的野望。

  "勿慌。"

  "朕心中有數。"

  也許是沒有料到眼前兩位一向謹言慎行的大太監竟有如此反應,案牘后的天子錯愕了片刻之后方才反應了過來。

  作為一個擁有上帝視角的"后世靈魂",朱由校自是能夠理解太祖昔日的良苦用心,明白其令宗室藩王出鎮地方的初衷。

  但是經過兩百余年的傳承,如今的大明形勢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曾經被朝廷嚴防死守的蒙古鐵騎已是跌落了神壇,甚至內部分裂成多個部落,彼此傾軋,對于朝廷的威脅已是大不如前。

  相對應的,宗室藩王出京就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中樞的穩定,但對國家的財政卻是形成了巨大的負擔,導致民不聊生,這也是在原本歷史上,明末百姓爭先恐后的揭竿而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魏忠賢在南京怎么樣了?"

  未等王安及曹化淳兩位大太監有所反應,面色淡然的朱由校便是迅速岔開了話題,直接提起了許久無人問津的南直隸。

  "好像還是在忙著整飭商稅一事..."稍作猶豫之后,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便是不太肯定的說道。

  近些時日因為朝廷的注意力都放在西南土司身上的緣故,關于南直隸的消息倒是少了許多。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