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揚明 > 第1340 章 大明軍校?
  陛下,平遼伯熊廷弼一向對大明忠心耿耿,從不二心。"

  不知過了多久,就當暖閣中氣氛已然沉悶的有些嚇人,甚至英國公張維賢都打算開口相勸的時候,兵部尚書孫承宗的聲音終是在暖閣中響起。

  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里,因為朝廷的注意力盡數集中在陜北的"民亂"及茍延殘喘的建州女真,倒是忽略了遼東經略熊廷弼麾下尚有十余萬大軍的事實。

  規模如此大的軍隊,盡數由一人掌控,只怕換誰坐在天子的位置上,都會有所忌憚。

  而遠在遼東的平遼伯只怕正式意識到了這一點,這才不止一次的上書天子,請求回京面圣述職罷。

  "平遼伯的忠義,朕自然是知曉的。"

  "老師多慮了。"

  出乎孫承宗的預料,案牘后的天子神色依舊如常,沒有半點異樣,就連聲音也是毫無波瀾,好似全然沒有意識到遼東十數萬人馬盡數集中在熊廷弼一人手中對于朝廷的威脅。

  "陛下?"

  聞言,孫承宗臉上的狐疑之色更甚,作為最早追隨在朱由校身旁的心腹重臣,他自是判斷出朱由校剛剛的語氣不似做偽。

  但若是朱由校依舊信重熊廷弼,為何有如此一問?

  "平遼伯熊廷弼受任于危難之間,拯救遼東軍民于水火之中,其功績足以載入史冊..."

  依舊是沒有正面回答孫承宗的問題,案牘后的天子只是微微瞇起了眼睛,默默的講述起熊廷弼的功績。

  聽得此話,閣中幾人均是下意識的將目光投向遼東,仿佛能夠一眼千里,瞧清楚那位力挽狂瀾的遼東經略。

  正如案牘后的天子所說,"薩爾滸之戰"過后,舉朝上下為之一顫,就連幽居深宮多年的萬歷皇帝都被驚動,緊急任命熊廷弼為遼東巡撫,經略遼東。

  熊廷弼就任之初,正值遼東軍民人心惶惶的危機當口,如此局面下,熊廷弼不顧眾人的反對,冒著風雪,親自行至撫順,收攏陣亡將士的遺骸,并聚集將士。

  經過熊廷弼的一番籌措,大明才重新于遼東站穩腳跟,待到天子繼位之后,更是對其委以重任,事事聽從,這才有了如今遼東平定,建州女真覆滅的局面。

  "朕只是有些可惜,平遼伯如此文韜武略,若是日后只能蹉跎時光,未免有些可惜,乃是我大明的一大損失..."

  迎著孫承宗驚疑不定的眼神,案牘后的天子輕輕抿嘴,臉上露出了高深莫測的笑容。

  如此直白的話語,沉淪官場多年的孫承宗如何聽不懂,不由得順勢拱手說道:"待到平遼伯歸京之后,或可請其出言鑄書..."

  自古以來,武將出言鑄書的例子便是屢見不鮮,最為經典的便是自春秋傳遞至今的"孫子兵法"。

  "帝師所言自是一個辦法,但朕這兩日遍觀史書,卻是偶有所感.."

  "若說如今活字印刷術盛行,刊印成書的成本大大降低,但尋常士卒仍是難以負擔。"

  "不若于京中設立軍校,類似于國子監,自軍中選拔,繼而送入京中加以培養..."

  在孫承宗及張維賢不可置信的眼神中,朱由校緩緩將后世"軍校"的概念透露給身前眾人。

  歷朝歷代,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導致君臣相疑亦或者皇權不負的例子便是屢見不鮮,前宋之所以重文輕武,對武將大力貶斥,不就是因為有感于五代十國的教訓,兼之宋太祖趙匡胤得國不正。

  在這個交通不算便利的年代,地方軍陣有所嘩變,中樞經常要旬日乃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知曉,待到中樞做出應對,并且付出實踐之后,只怕地方形勢早已大為改變。

  尤其是大明傳承多年,地方將校傳承多年,勢力錯綜復雜,已然具備了"軍閥"的雛形。

  值此情況下,朱由校改革軍制的念頭便是愈發堅定。

  "陛下,只怕適得其反吶..."

  經過最初的錯愕過后,孫承宗終于緩過了神,有些復雜的瞧了一眼案牘之后的天子之后,方才遲疑的說道。

  聰慧如他,如何不清楚天子的這番舉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加強皇權,將軍中將校盡數變為"天子門生",讓這些將校逐漸取代將門世家的位置。

  但如此舉動,卻是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連那些國子監的士子對于那些晦澀難懂的兵書也是避之不及,遑論大字不識一個的普通士卒。

  若是強行將其灌輸給士卒,與前宋那些按照‘‘指示’’打仗的武將有何區別。

  戰場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最是考驗主帥的臨機應變能力,豈可玩笑?

  ‘‘老師所言甚是,朕也只是有感而發,具體細節還需不斷完善…’’

  沉默少許,案牘后的朱由校將臉上的笑容微微斂去了些許,稍有些苦澀的說道。

  在這個人均‘‘文盲’’的時代,設立一所軍校談何容易,但無論是從大明的未來著想,亦或者從皇權的角度出發,此舉都是避不可免。

  ‘‘具體事由,待到經略回京以后,再行商談…’’

  輕輕敲了敲身前的桌案,朱由校斬釘截鐵的說道,全然沒有在意身前幾名朝臣復雜的神色。

  早在繼位之初,他便將軍中老將陳策,戚金以及‘‘忠貞侯’’秦良玉召至京師,負責京營士卒的日常操練,著重對于將校的培養,雖無軍校之名,但卻有軍校之實。

  ‘‘剛才說到哪了,愛卿說忠烈祠一事已是有了眉目?’’

  不待孫承宗等人消化太多,案牘以后的朱由校就好似無事發生一般,饒有興趣的問道。

  聞聲,徐光啟只得苦笑一聲,重新起身,自懷中掏出了一封奏本,雙手呈遞給近前來的司禮監秉筆。

  奏本中詳細記載了‘‘忠烈祠’’的選址以及預估的營建費用。

  ‘‘陛下,國庫實在是難以為繼…’’

  就在朱由校仔細觀閱手中奏本的時候,戶部尚書苦窮的聲音也是在乾清宮暖閣中響起。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