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揚明 > 第1192章 誰著史(下)
  聞聽到身旁響起的竊竊私語聲,兵部尚書的孫承宗面色更苦,但一想到內閣空虛,繼而導致政務愈發冗雜,他便是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腰背,一臉正氣的盯著案牘之后的天子。

  他知曉,自己的"學生"定然會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不會認為自己是在貪圖"閣老"的虛名。

  "老師所言不差,內閣空虛,帝國運轉不濟,著實有些麻煩。"

  沉默了少許,案牘之后的天子便是輕輕點了點頭,面露思慮之色,修長的手指毫無節奏的在面前的桌案上敲擊著。

  自首輔周嘉謨和次輔朱國楨先后去職之后,維護中樞正常運轉的壓力便是自然而然的落到了他的身上。

  好在朝野中有孫承宗,徐光啟,畢自嚴這等為大明兢兢業業的老臣為他分擔壓力,這才使得朝政可以正常運轉。

  但是此次他御駕親征,便是感受到了"內閣空虛"所導致的弊端及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的麻煩。

  以恭順侯吳汝胤為例,延綏鎮出了這么大的岔子,京中留守臣子卻是無權處理,只得飛馬報予身在大同的朱由校知曉,這一來一回又浪費了不少時間。

  故而在回京的路上,朱由校便是打定了主意,"增添閣臣"迫在眉睫,尤其是眼下建州女真亡命天涯,蒙古大汗茍延殘喘,他更加需要有人能為他分擔壓力。

  坦白的講,如若不是擔心引來天下動蕩,他都想"千金買馬骨",令晉王朱求桂入京理政,如同滿清的"雍正皇帝"與其弟"怡親王"那般。

  不過朱由校也知曉眼下時機還不成熟,只得將這個想法壓在心間,待到日后再說。

  "老師可有人選?"

  半晌,大明天子朱由校的聲音再度于南書房中響起,令得房中正襟危坐之人都是下意識的挺直了腰背,目露殷切之色。

  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名列閣臣,執宰天下幾乎是每一個大明官員的夢想,但只可惜絕大數人蹉跎一生,也是難以與其產生半點交集。

  一般來說,每一位閣臣致仕之前,都會向皇帝推薦一下"繼承人",這些人選便會被皇太極列為重點考慮對象,成為下一批的閣臣。

  但不知是前任首輔周嘉謨和次輔朱國楨上了年紀,忘了"舉賢"這件事,還是有意而為之,他們離京之際,卻是沒有舉薦任何一名臣子,繼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天子遲遲沒有增補閣臣。

  從理論上來說,"閣臣"皆是由朝中重臣增補,他們這些人眼下能夠出現在南書房中聽政,自是擁有了"入閣"的資格。

  一念至此,縱然是一向淡泊名利的戶部尚書畢自嚴和工部尚書徐光啟也是呼吸急促,喉嚨發干。

  他們十分清楚,大明這座腐朽不堪的巨船在身前天子的帶領下,定然能夠煥發新的生機。

  屆時他們作為天啟朝的"宰輔"也會永載史冊,誰談論起這段歷史,都繞不開他們的名字。

  "臣請陛下,乾綱獨斷。"

  正當南書房中眾人心亂如麻的時候,便聽得兵部尚書孫承宗鏗鏘有力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引得眾人不由自主的隱去了心中的雜念,下意識的看向案牘之后的天子。

  一般來說,填補新任"閣臣"這等大事都是要由"廷議"選出幾名人選,最后報予天子定奪,手續頗為繁瑣。

  但當今天子可是個雷厲風行的主,定然不會這等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

  "容朕想想..."

  朱由校對于孫承宗的話語沒有露出半點意外的神色,他深知自己面前的這位"帝師"可不像那些醉心權術的東林黨,一門心思只想著排除異己。

  "召前任首輔方從哲回京理政吧。"

  出乎南書房中眾人的預料,案牘之后的天子并沒有思考太久便是做出了決定,一個稍有些陌生的名字也是自他口中出現。

  "方從哲?"

  聞聽到這個已有數年不曾有人提及的名字,包括兵部尚書孫承宗在內的眾人皆是一愣,隨后又一臉釋然的點了點頭。

  方從哲,北直隸順天府人氏,早年間曾為翰林軒編修,多次上書萬歷皇帝,維護時任皇長子朱常洛的地位,并且于萬歷末年成為內閣首輔,殫精竭慮的緩和各方勢力的矛盾,并且擁護當今天子繼位,勞苦功高。

  如若要從致仕的老臣中起復,這位曾經歷過萬歷朝最為激烈黨爭的首輔,恐怕還真是最好的人選。

  "吾皇圣明。"

  正當所有人還在失神的時候,便見得一名身穿紅袍的臣子自座位上起身,率先附和。

  與周遭的官員相比,此人雖然身著紅袍,但卻頗為"年輕",瞧上去至多不過四十余歲,在一眾老臣中,倒是顯得頗為"鶴立雞群"。

  待到眾人瞧清楚了說話之人的面容之后,南書房中的竊竊私語聲愈發大了。

  "倒是將這位忘了.."

  "不愧是楊君子..."

  眼見得此人出聲,案牘之后的朱由校也是一愣,此人瞧上去倒是頗為面生,在京的六部官員中還有這么年輕的部堂嗎。

  興許是瞧出了天子臉上的錯愕,那名中年人側身出列:"臣,南京戶部尚書楊漣,見過陛下。"

  聽到來人"自報家門",案牘之后的朱由校方才面露恍然之色,輕輕的拍了拍腦門,倒是將這位給忘了。

  "楊卿勿怪,朕昨晚睡得有些遲了,倒是一時間未能認出來楊卿。"

  訕訕一笑,朱由校沖著面前一臉正色的楊漣擺了擺手,他卻是忘了,離京之際,他特意將南京兵部尚書王在晉和戶部尚書楊漣給召了回來。

  "陛下當以龍體為主。"

  輕輕的點了點頭,示意這位一臉正氣的"楊君子"落座,朱由校轉而凝望著身前這一張張面孔,心頭不免有些感慨。

  如此"眾正盈朝",何愁大明不興?

  或許是心有所感,案牘之后的天子忽然一笑,沖著面前的袞袞諸公們感慨了一句:"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