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揚明 > 第1083章 冤大頭(下)
  對于一向自詡為天朝上國的大明臣子來說,兵部尚書孫承宗這般近乎于"駭人聽聞"的話語無異于在一潭死水中投入了一塊巨石,迅速的激起了一片漣漪。

  礙于孫承宗天子近臣的身份,加之朱由校并未表明態度,在場的朝臣們并未即刻起身反對,只是倒吸著涼氣,這孫承宗當真是敢說吶。

  自朝鮮太祖李成桂開國以來,朝鮮便是奉大明為正朔,以大明為宗主國,是明朝構建的天下秩序中的一個重要藩屬國,地位不同凡響。

  正是基于此等原因,萬歷二十年,日本權臣豐田秀吉發動戰爭,試圖吞并朝鮮的時候,萬歷皇帝才會不顧一切的發兵馳援,前后歷時七年,耗費軍費一千七百萬兩,幫助朝鮮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雖然朝鮮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此役卻是極大的動搖了大明的國本,使瞧上去不可一世的大明逐漸露出了"外強中干"的一面,并未為日后遼東失控埋下了伏筆。

  要知曉,即便是在昔年那對于朝鮮等同于"復國"的戰場,萬歷皇帝也沒有要求朝鮮負擔大明天文數字的軍費,而是選擇了默默承擔,將其分攤在大明的百姓身上。

  一切,只是為了所謂的"天朝上國"。

  ...

  時光境遷,四十年的光陰彈指一揮過,朝鮮再度處于風口浪尖之上,但這一次卻是選擇了"助紂為虐",數萬朝鮮官兵居然被女真韃子俘虜,而后淪為附庸,當他們手中的刀兵無情的刺向了大明官兵。

  "畢卿家,太倉庫如何了..."

  或許是孫承宗的言語過于駭人,即便是一向"果決"的天子臉上也是露出了遲疑之色,稍顯沉默過后,便是扭頭看向一直沉默不語的戶部尚書。

  "陛下,近些年東南增添的賦稅盡皆填補了遼鎮,加之陛下的內帑,這才勉強保證了遼東的軍餉。"

  "但近兩年西北大地接連發生災害,故而湖廣,四川的稅銀、糧食均是留于地方,并未入太倉庫。"

  "加之陛下于月前下令重整五軍都督府,整飭西北邊鎮,更是分去了不少軍餉..."

  說到最后,戶部尚書畢自嚴有些為難的望了一眼案牘之后的天子,這才遲疑的說道:"部中已是有了加餉之議,亦或者請天子再開內帑..."

  一語作罷,戶部尚書畢自嚴像是卸下了一個重重的包袱一般,聲音中滿是如釋重負之意,同時感激的望了一眼身旁的孫承宗。

  如若沒有這位老搭檔的"助攻",想必他還會苦苦堅持。

  "什么,加餉?"

  "此計萬萬不可,爾等還要將天下百姓鬧得民不聊生不成?"

  自動忽略了畢自嚴的最后一句話,內閣首輔周嘉謨"怒不可遏"的拍了拍身下的座椅,一臉憤怒的說道。

  身為臣子,豈可一直將主意打到天子的"私房錢"上,這豈不是說明了他們臣子的無能;但再度加餉又是萬萬不可。

  胡亂發了一通脾氣之后,周嘉謨不待朱由校以及暖閣內眾人有所反應,便是徑自坐下,但嘴中依舊念念有詞:"加餉,想也別想。"

  見到周嘉謨這般舉動,案牘之后的天子先是深深的望了一眼顯得"怒不可遏"的首輔,隨后才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這位老臣不愧是他的股肱之臣,竟是猜到了他的心中想法,這才借著自己的嘴,將朱由校不方便明說的話表達了出來。

  既然不能加餉,也不能開天子內帑,那解決遼東軍費的唯一方法便是讓"助紂為虐"的朝鮮承擔一部分...

  想到這里,暖閣內的其余朝臣們紛紛面露恍然之色,誰言首輔年老昏聵,這條理思緒可不是一般的清楚...

  案牘之后的朱由校聞言也是面露沉吟,正如周嘉謨所說,不到事不可為,他定然不會加餉的,但國庫已然空虛,他的內帑還要留著應付日后的"陜北禍事",免得讓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登上歷史的舞臺。

  更別提依著大明官吏層層剝削的"慣例",一旦開了加餉這個口子,那些雁過拔毛的差役們定然會利用手中僅有的權利,刻意的剝削著底層的百姓們。

  "加餉,是斷然不可的。"

  半晌過后,朱由校清冷的聲音自案牘之后響起,迅速的傳入在場的每個人的耳中,并在暖閣中悠悠回蕩。

  只是草草幾個字,年輕的天子便是定下了基調,不容任何人拒絕。

  "朝鮮一向為我大明屬國,此役卻是助紂為虐,天理不容。"

  "更別提平遼伯在軍報中言明,根據京營總兵黃得功所奏,南路軍的女真韃子身上平白多出了數千副棉甲。"

  "其來歷,不言而喻..."

  輕輕的敲擊著面前的桌案,朱由校微微瞇起了眼睛,但其聲音卻是越來越寒冷,令得孫承宗等人都是心中一驚。

  他們剛剛都沉浸在巨大的戰果之中,卻是沒有留意到這個細節。

  如今細細想來,無論是蒙古人亦或者女真人都不具備大規模生產鎧甲的能力,女真人獲取的唯一途徑便是毗鄰的朝鮮。

  如此說來,這朝鮮人莫非是"狗改不了吃屎"?連續兩位朝鮮國主都不顧大明對于他們的再造之恩,私通建奴?

  昔年若沒有萬歷皇帝馳援朝鮮,如何能有后來的光海君李琿。

  現如今的朝鮮國主李倧倘若沒有朱由校的"扶持",早已是被朝鮮國內的叛軍主帥李適剿滅。

  "軍費一事,兵部和戶部好好商議一番,盡快拿個章程出來。"

  "遼東方面,便按照帝師所言,即刻給平遼伯熊廷弼和登萊副總兵毛文龍傳令,讓他們聽命行事。"

  "登萊總兵周遇吉也給朕帶著登萊水師和登萊軍趕赴朝鮮邊鎮。"

  又是沉吟了少許,朱由校便是迅速的做出了決定,奴兒干都司"改土歸流"勢在必行,否則前赴后繼,死傷眾多的官兵以及耗費的無數錢糧豈不是沒了意義。

  "是,陛下。"

  見到朱由校拿定主意,暖閣中的眾人連忙起身應是,戶部尚書畢自嚴的眼眸深處更是充斥著濃濃的喜色。

  沒有人出言發問,倘若朝鮮不出這軍費該當如何?

  天子那不容置疑的態度已是表明了一切,真當毛文龍和周遇吉麾下的士卒們是去朝鮮采集遼參的不成?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