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甩開權臣后,她改嫁世子寵冠上京 > 第549章 不是凡物
  為了找先太后留下的這份東西,赤驥不知費了多少勁兒,哪怕確定了地方,后頭的處理也得一步步來、得小心再小心,既不能引人注意,又得把東西完好無缺找出來。

  關鍵沒有人知道這里頭藏的東西是什么,是軟是硬,是金銀珠寶還是紙張或者布匹,誰能曉得?因此,下手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也不能引人注目,赤驥為此也費了不少心思。

  找出來就廢了不少功夫,更別提送過來也得耽擱些時日,陳集也是今兒一早在官舍里方才看見的。

  他得了信兒,便迫不及待地想說給李若聽,正巧李若也從王府過來,說是給李都尉的夫人何氏他們送些東西過來,順帶拿一拿何氏給她做的潤膚膏,可巧就趕上這一茬了。

  好巧不巧的,上京那邊的消息正好遞來,兩邊湊一塊兒去,陳集只好先把自己這頭的消息往后壓了壓,落在了上京那邊遞來的消息之后才說出口。

  李若這會兒已經管不著什么上京什么內侍了,滿心滿眼只有陳集說得那方失傳已久的玉璽以及那道批判性極強的圣旨,拽著陳集的手非要讓他多說幾句。

  其實圣旨上攏共也就沒幾句話,開國皇帝是個利索人,哪怕批判自己這個不知隔了多少代的不肖子孫也是語句簡短用詞犀利,一派不愿和這蠢貨多說兩句的模樣。

  “你沒見到,我剛打開那圣旨的時候,上頭都好像有金光閃過,跟著我眼前就出現個穿黃袍的高大男人,一手背在身后,一手提筆伏在案頭寫字兒,瞧那模樣氣勢就不是一般人,估摸著就是我那位老祖宗了。我都能看見他緊皺的眉頭,好像在罵人似的。”陳集一番話說得格外真切。

  李若斜睇著他,“少編故事糊弄我。”

  真要這么稀罕,他回來時候就得蹦跶起來和自己嚷嚷,憋到這會兒,可見都是他胡編亂造的。

  十句里恐怕就一句是真的。

  陳集被她戳破,臉上也不見絲毫的難堪,反倒是笑起來,說道,“反正老祖宗的傳說又不止一兩件,被人編造的也不少,我這個嫡親的后輩編造一個,也不算什么。”

  李若暗暗翻了個白眼兒,這是打哪兒來的言論?那位赫赫有名的老祖宗當真聽了,不會氣得把棺材板掀開吧?嗯,也不對,這么些年了,那位老祖宗就算真是神仙托生,也早該如話本子殺過說得那樣,投胎轉世去下一世歷劫去了。

  她揮揮手打散了腦子里天馬行空的亂想,又問道,“那圣旨,多少年了,一點兒事都沒有?還能讓人看清字跡?”

  “嗯,嶄新的很,拿到我手上的時候,像是昨兒剛寫的,還有一陣松墨香。赤驥說這還是耽擱了,剛打開匣子呈出來的時候,真是金光閃閃,一看就不是凡物。”

  陳集把知道的那點兒消息全都抖落給李若聽,“要不是公孫鑄跑得快,從我這兒拿走了,說是要想法子看能不能借機正正名聲,我都想拿回來給你先看看。”

  這玩意保存幾百年不朽不腐,甚至嶄新得很,便足以見得這東西足夠稀罕,更何況,它還是那位大齊開國皇帝留下的,這就是皇室的傳家寶。換句話來說,這是他老陳家的傳家寶,也合該讓李若瞧一瞧,畢竟他們倆都是一家子。

  陳集是這么想的,自然也是這么說的,李若聽著他這通傳家寶言論,嘴角不由往上揚了兩分,先前被上京那邊搞出來的那點兒無奈傷感這會兒盡數散了個干凈,她抬手把陳集的臉往后退了退,

  “也該先讓公孫先生看,他那頭是正經事兒。那東西又不會丟,回頭我再瞧,也是一樣的。”

  陳集嗯嗯兩聲,人又往李若身前貼過去,“我就知道楚楚最是善解人意!”

  李若再度想把人推開,手頭使勁兒弄了兩下,硬是沒把這廝推出去,她也只得放棄,任由陳集貼在自己身邊兒。

  知道這廝素來臉皮厚,她也懶得多言了,只轉頭問他怎么還不去后山。

  “今日不去了,赤驥回來,就讓他頂上。再者,我這是有要緊事要和你相商。”他說得理直氣壯。

  陳集早上就把該料理的事兒全都料理妥當了,眼下棘手的,便是那道圣旨和玉璽,可東西被公孫鑄拿了去,有些事兒,自然也得靠公孫鑄和王荊去想法子,他總不能全都大包大攬一個人扛下來吧?

  該松泛的時候還是得松泛,否則,這人都得憋壞了。

  知道他不用去后山,李若便不著急了,點了點頭,再度問起開國皇帝的事兒來,“那位,當真是神仙托生的不成?這隔了多少年,他也能預料到后世的事兒?”

  關鍵還把皇帝的年號給寫上了,這種神奇得不能再神奇的事兒,若不是陳集親口說的,她都要懷疑是哪家說書的現編的故事了。

  “這個就有些說法了。”陳集找了個舒服的姿勢歪好身子,一手攬著李若的肩頭,一手把玩著她的柔荑,懶懶散散地道,

  “當初,大齊建國之前,說是有個跛腳和尚化緣,求到了老祖宗家門跟前。那會兒老祖宗剛娶妻,嗯,就是那位傳聞中神仙妃子托生的開國皇后蘭氏。

  蘭氏心軟,給了和尚一碗齋飯,又另外給了些銀子,說是讓他路上拿著使。那和尚吃過齋飯,拿了銀子,就給蘭皇后留下了三張布條子,又說了對應的日子,讓他們照著日子按順序打開布條子。”

  “老祖宗和蘭皇后一開始沒當回事兒,只當是跛腳和尚神神叨叨糊弄人的,但也還是好好兒接了,又把那和尚送出城。這事兒也就算過去了。

  直到,老祖宗頭一回打算起義的時候,想起那布條子上標注的日子,忙找出來打開瞧了,上頭是什么,沒傳下來,但總之,這起義順當的不能再順當。

  第二個條子是在大齊建國當日打開的,也是那一年,邊疆幾個蠻夷小國歸順大齊,自愿稱臣上貢。最后一個條子,是老祖宗年邁之際打開的,我估計,就是關于這幾百年后的事兒。”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