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明風八萬里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御前
    張博易很清楚淮安府的實際情況可能比王之仁報告的還要糟。

    畢竟王之仁只說“傷亡了幾百名官兵”卻沒有說明被俘失蹤的具體數字,但是根據張博易這些年歷練的經驗,明軍上報的傷亡數字與被俘失蹤數字往往是分開的,或者說實際損失可能達到近千人甚至更高。

    所以王之仁才會放下身段要求張博易從邳州方向側擊左夢庚、董源率領的漢軍八旗,但是張博易卻覺得自己的當面敵人還是從山東壓過來的清軍主力:“告訴武寧侯,我會請張煌言將軍全力支援他,但我是彭城伯!”

    彭城是徐州舊稱,劉永錫之所以把“彭城伯”這個封號賜給張博易,自然是希望他能保證徐州萬無一失。

    而現在張博易手上雖然有三旅十五營以及數營州郡兵,但是總兵力加起來才二十營,而從山東方向壓過來的清軍至少有四五十個牛錄與營頭,如果張博易再分兵邳州恐怕是無兵可用的局面。

    但是拒絕了王之仁的請援要求之后,張博易卻還是不放心:“通知臨淮的王普祥將軍,立即向徐州靠攏,我的側翼需要他來掩護,還有把整個徐州都動員起來!”

    現在整個徐州只有二十余營馬步軍,加上州郡兵、輔兵也不過是一萬三千余人,但這已經是承天朝在江北最大的一個野戰兵團,再進行動員的話自然會雞飛狗跳對地方影響極大。

    但是張博易很清楚在劉永錫大舉西征的形勢下,這對于大清國來說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清軍肯定會竭盡全力南犯。

    事實也證明張博易的判斷無懈可擊,動員的命令下達第二天就從山東傳來了清軍大舉南下的消息,雖然打頭陣的還是多鐸、豪格這對難叔難侄,但是除了多鐸、豪格與孔有德這些老對手之外還有數以萬計的清軍一并加入了這次南征,甚至有人聲稱攝政王多爾袞也在軍中督戰。

    前哨戰斗很快打響,打頭陣的依然是多鐸、豪格所部,這都是越明軍的老對手,而且在戰場上遭受多次重創。

    雖然這兩位親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從京師與關外調集王府護衛、包衣、甲兵重建這兩支大軍,但實力較強的多鐸所部也不到七千人,豪格所部更是只有三千余人,孔有德更是不過千人。

    因此張博易覺得清軍的主力或許不好對付,但是多鐸、豪格這些老對手應付起來絕對沒問題,畢竟他們在戰場上已經被越明軍打殘了好幾次。

    但是張博易很快就發現戰局的演變比自己的預期要艱難許多,現在的多鐸、豪格所部似乎又恢復了南征初期的巔峰狀況,不管是游騎斥侯的追逐還是步騎結合沖鋒都是有板有膽,甚至連多鐸、豪格這兩位大清國的王爺都親臨一線沖鋒陷陣。

    雖然越明軍也組織了幾次阻擊與反擊,但成效一直不佳,但這也證明了之前獲得的那份情報確實:“清軍這次南下是攝政王多爾袞親征!”

    只有在攝政王多爾袞親征的情況,剛剛重建起來的多鐸、豪格以及孔有德部才會有這樣可圈可點的表現,因此張博易毫不猶豫地說道:“可以通知周之升與南京了,讓他們趕緊北上!”

    張博易雖然是江北提督總督江北軍務,但是在江北四路大軍周之升的京口鎮卻是極其特殊的情況,作為拱衛南京的頭等精銳,京口鎮并不隸屬于江北提督而是直屬于兵部,而關于這支兵馬的具體調動更是要由御前會議來決定。

    而此刻的南京城已經變得格外緊張,雖然江北方面表示清軍在徐州與淮安都遭受重創進展緩慢,但是大家對于去年弘光朝的覆滅仍然是印象深刻,當時也是天天露布大捷,結果大清軍幾乎毫無阻礙地從徐州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

    而今年大清國又發動了一次大規模南征,唯一的區別就是去年充當南征主力的多鐸、豪格所部今年變成了前鋒,但這也代表清國這次南征的規模很有可能超過去年,據說大清國的攝政王多爾袞也率軍親征。

    因此南京的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甚至有個別官員直接棄職潛逃,但是多數官員只是驚惶不定作好應變準備而已,畢竟清軍遠在徐州、淮安,形勢看起來還沒有那么險惡,而且南京現在有張皇后、長平皇后、朱大典、張國維坐鎮,短時間內應當出不了大問題。

br />     特別是有過一次降清歷史的《清國志》總裁錢謙益更是氣定神閑,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這位東林領袖也是放浪形髓毫無顧忌,天天都往秦淮河上走,甚至還放言《清國志》全書都由他錢某人統稿,書中諸人的氣節如何都由他一言而決。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周之升的京口鎮是否北調徐州參戰的問題,考慮到朝廷在江淮之間的幾路大軍張博易、王之仁、王普祥、張煌言都已經參戰的情況下,周之升的京口鎮幾乎是承天朝在江北的最后一支野戰機動部隊,所以這個問題在朝中引發極大爭議。

    越明軍雖然經歷許多大戰惡戰,但是越明軍從起兵開始大多數戰役都是占據兵力優勢,即使少數戰役不曾占據兵力優勢,但是由于參戰的八旗精銳數量有限,而江南新附軍的戰斗力不高,越明軍還是能在戰場上形成兵力優勢。

    但是現在的局勢與以往不同,雖然張博易、王之仁、王普祥、張煌言已經竭盡全力,但是清軍南犯是由攝政王多爾袞親自指揮,而且承天朝的大部分野戰主力都由劉永錫統率參加西征戰役,所以清軍在每一個戰場都形成了兵力優勢。

    現在不管是王之仁還是張博易、王普祥都在向南京請求援兵,因此對于京口鎮的使用形成了多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京口是進入南京的必經之地,周之升所部絕對不能調離南京,還有一種意見周之升的京口鎮應當調到揚州與張煌言一起堅守揚州,第三種意見則認為應當服從張博易的安排北調徐州。

    但是三種意見誰也不能說服誰,所以最后還是要由御前會議來決定,只是這次御前會議除了張皇后、長平皇后與幾位閣臣、尚書之后還多出一位重臣,那就是負責守備南京的吳勝兆。

    雖然在承天朝中吳勝兆并不是最頂尖的戰將,但是劉永錫之所以選擇讓吳勝兆負責南京守備,自然是因為吳勝兆在溧陽之戰給了多鐸、豪格致命一擊并徹底扭轉了江南戰局。

    有過這么一段輝煌歷史的吳勝兆自然絕不可能投降清軍,而這次御前會戰上吳勝兆更是信心十足地說道:“周之升一軍如何調度由朝廷決定,不管去哪個方向都不會影響南京守備!”

    說到這,吳勝兆補充了一句:“南京守備有我吳勝兆,保證可以萬無一失!”

    雖然吳勝兆這話說得有點滿,但是劉永錫選擇讓吳勝兆守備南京而不是交給太康侯這樣的勛臣,自然是對吳勝兆與他統領的南京守軍充滿了信心,聽到張皇后就不由松了一口氣:“京口鎮能夠自由調度那就最好不過了!”

    現在江北諸軍都在告急,尤其淮安府的武寧侯王之仁所部更是受創最重,已經在奏報明言如無援兵隨時可能退回淮安城死守,但是這樣一來徐州的張博易就要面臨兩面夾擊。

    過去大家都覺得武寧侯王之仁是定海總兵出身,所部也是大明精銳之師,跟著劉永錫南北征戰立下了不少功勞,所以他出任淮安巡撫大家都沒有爭議,甚至有人覺得劉永錫應當讓王之仁負責江北軍務,而不是由比他低一級的彭城伯張博易來總督江北軍務。

    但是這一次清軍南犯之后就試出了江北諸將的成色,雖然王之仁的當面之敵只是漢軍八旗,但是坐擁十余營兵馬的王之仁幾乎全局被動接連損兵折將連連后退現在甚至準備退守淮安府城,大家覺得離開了承天皇帝的指揮之后王之仁只是一員三流將領而已。

    而劉永錫讓張博易坐鎮倒是選對了人,雖然清軍投入徐州戰場的兵力越來越多,但是張博易始終穩若泰山,雖然要求調周之升的京口鎮北上,但是也做好獨立堅守徐州城的準備,讓大家不由想起了他在湖州之役的表現。

    大家甚至想到了眼前的吳勝兆也是由劉永錫親自指定的人選就覺得放心了,因此朱大典首先說道:“既然南京守備萬無一失,那么京口鎮最好及時北上徐州,兩位娘娘有什么意見嗎?”

    朱大典覺得不管是張皇后還是長平皇后都是否決自己的建議,畢竟這也是承天皇帝劉永錫的安排,但是誰也沒想到長平皇后突然問了一句:“京口鎮現在有多少兵馬?”

    朱大典當即答道:“周之升的京口鎮共有兩旅十營六千余眾。”

    長平皇后又問了一句:“那這次南下的建虜又有多少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