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李治你別慫 > 第八十四章 無意間的功勞
    《百家姓》只是啟蒙讀物,但從它現世的那天起,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是非常深重的。

    古代有蒙學,就是啟蒙之學。然而華夏歷史從上到下數千年,一直到辮子朝,真正的啟蒙讀物只有三種,《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

    如今的唐朝,在李欽載之前,三字經和百家姓還沒面世,孩童啟蒙所讀的只有《千字文》。

    昏庸的君主希望的是百姓愚昧,因為愚昧才好管理,容易煽動,也容易糊弄。

    但對英明的君主來說,他希望看到的是知識經義的普及傳播。

    因為讀書才能明理明德,知禮義廉恥,犯罪的人就少,造反的人就更少,不僅維護天下治安,更能鞏固統治。

    人人有書讀,人人有功練,這特么才叫天下大同呀。

    李治無疑是英明君主,他很快便看到了百家姓的價值,不僅僅是啟蒙方面,還有政治方面的。

    “《百家姓》么?來得正是時候。”李治瞇眼笑了起來。

    武皇后不解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治悠悠道:“兩年前,朕的舅舅長孫無忌去世,關隴世家和山東士族對朕表面恭順,然而背后卻頗有怨恚,父皇在世時,這些世家門閥對父皇可謂忠心耿耿,可父皇崩逝后,他們便有些不安分了……”

    武皇后能在李治的后宮中廝殺出來,廢掉了王皇后成功上位,她的政治嗅覺也是非常敏感的,聞言鳳眼一亮。

    “陛下是說,借《百家姓》繼續打壓世家門閥?”

    李治拈起桌上的紙,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正是李欽載所撰《百家姓》全文。

    屈指彈了彈薄薄的紙張,李治悠悠道:“昔年父皇在世時,曾旨令高士廉修撰《氏族志》,高士廉三易其稿,終于合了父皇的意。”

    “氏族志中,我李家皇族為第一等,外戚次之,各大世家門閥為第三等,父皇這一舉動,將天下的世家門閥狠狠敲打了一次。”

    “父皇能做的,朕為何不能做?”

    武皇后鳳目放光,低聲道:“陛下欲重修《氏族志》?”

    李治笑而不答,眼睛盯著面前的百家姓,忽然嘆道:“英國公的這位孫子,大才也!”

    武皇后掩嘴笑道:“聽說是為了給他的孩子啟蒙,又覺得千字文太深奧難懂,于是索性親自編撰了《百家姓》。”

    李治一愣,意外地道:“李欽載有孩子了?朕未聽說他成婚呀……”

    武皇后哼了哼,道:“臣妾著人打聽了,李欽載也不是省油的燈,孩子都快五歲了,早年間與府里的丫鬟私通生下的,無名無分連庶子都算不上,但他對那孩子倒是頗為疼愛。”

    李治不以為意地笑了笑,道:“男人嘛,難免有沖動失智之時,朕當年與你還不是……”

    武皇后臉蛋兒一紅,輕輕推了他一下,嗔道:“陛下,光天化日的,又是大殿之上,不可胡說忘形!”

    李治大笑,隨即突然眉頭一皺,雙手用力按住腦袋,痛苦地呻吟起來。

    武皇后慌了,急忙站起來道:“陛下風疾又犯了嗎?”

    扭頭望向殿外,武皇后沉聲道:“來人,快宣太醫!”

    李治呻吟片刻,這才擺了擺手,道:“無妨,朕好些了。”

    武皇后擔心地看著他,嘆道:“陛下的風疾發作最近越來越頻繁了,請遍天下名醫都無法根治,可如何是好。”

    李治苦澀一笑,道:“朕自問未做過殘害忠良荼毒百姓之事,為何受此天罰,朕也不知道。”

    指了指面前的百家姓,李治繼續道:“科舉要推行下去,世家門閥的阻力很大,恰在此時,李欽載編撰了《百家姓》,豈不是與當年父皇的《氏族志》相呼應?不得不說,這是天意呀。”

    武皇后也點頭,若論對世家門閥的痛恨,她其實比李治更甚。

    當年廢王立武一事,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世家門閥代表,對她可是口誅筆伐,那一次她與王皇后爭鋒,誰若敗了,結局必死。

    后來王皇后敗了,果然也死了。

    而武皇后,等于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這些全拜世家門閥所賜,教她怎能不痛恨世家?

    “陛下欲向天下推行《百家姓》,以此敲打世家門閥?”武皇后當即問道。

    李治點頭,沉聲道:“對世家門閥,朕既要用,也要防,從朕登基開始,便決意要推行科舉,打通寒門子弟入仕的道路,世家門閥給朕阻力,朕就要不時敲打他們。”

    “這篇《百家姓》,表面上是孩童啟蒙之物,可若是推行天下,百家姓上對姓氏的排名人人皆知,效果可比當年父皇的《氏族志》好上無數倍。”

    武皇后再次看了《百家姓》幾眼,嫣然笑道:“這李欽載倒是好才情,編撰的百家姓不僅朗朗上口,而且將天下世家之姓的排名有意排到后面,莫非他是故意迎合陛下的心思?”

    李治大笑道:“這年輕人,不僅聰慧,心眼也不缺,甚合朕意。”

    說著李治神情一肅,道:“傳旨尚書省,將《百家姓》頒行天下,各州刺史,縣令,學政博士,皆需在各州各縣各鄉張貼《百家姓》,告訴尚書省,此舉只為天下孩童啟蒙之用,并無他意。”

    武皇后抿唇輕笑。

    理由很強大,跟掩耳盜鈴似的。只為孩童啟蒙用得著到處張貼?連鄉下村莊都貼上,同樣是啟蒙讀物的《千字文》怎么不見你到處張貼?

    武皇后目光閃動,輕聲道:“陛下,可有算過英國公之孫最近為大唐社稷立了多少功勞?”

    李治一愣,然后若有所思地喃喃道:“神臂弓,馬蹄鐵,百家姓,有文有武,而且每一樁都是大功,英國公家的這位孫兒不簡單,國之大才呀……”

    武皇后點頭,又道:“陛下,這等大才之人,不可不重用,可不能真的任其懶惰放蕩,好好的人才扔在家里混吃等死,對社稷對天子,都是莫大的損失。”

    李治苦笑道:“你可曾揣度過英國公的意思?”

    武皇后睜大了眼:“孫兒出息了不是好事嗎?”

    李治搖頭:“英國公功勛顯赫,他其實并不愿孫兒被委以重職,怕的是木秀于林,更怕李家權柄過重,引朕猜忌。”

    武皇后蹙眉:“陛下非狹量之輩,老國公怎能……”

    “有衛國公李靖之前車,英國公怎能不引以為戒?”

    武皇后恍然,衛國公李靖,大唐當年擊敗東*突厥的首功之臣,正是因為他擊敗突厥,軍中聲望達到了巔峰。

    就算胸懷寬廣如李世民者,也不得不懸起了心,當年李靖班師回朝后,朝臣們不僅不贊其功,反而紛紛參劾李靖縱兵搶掠,很難說背后是不是李世民的暗中授意。

    后來李世民與李靖關上房門深聊了一次。

    君臣二人聊了什么不得而知,但從此以后李靖便交卸兵權,閉門謝客,一直到臨終老死,也不曾再參與軍務和朝政。

    站在帝王的立場,李世民如此處置,也不能說他錯了。畢竟李靖的存在確實對皇權產生了威脅,實在是他在軍中的聲望太高了,高到只需登高一呼,千軍萬馬便很有可能幫他推翻立國不久的大唐。

    李世民沒有弄死他,而是讓他平安活到壽終正寢,其實也能說明李世民確實是個胸懷寬廣的帝王,能做到這個地步,很不容易了。

    武皇后終于明白了英國公李勣的心理。

    他害怕步李靖的后塵,不愿讓孫兒李欽載掌握太大的權柄,皆因對皇權的敬畏。

    敬畏皇權的家族,才能活得長久,家業百年興旺。

    人越老越精,李勣無疑是個精明又聰明的老人。

    弄清原委后,武皇后哂然一笑,道:“李欽載才氣本事都不缺,又正是鋒芒畢露的年紀,老國公攔了一次兩次,還能攔他一輩子不成?”

    李治猶豫片刻,道:“編撰百家姓亦是大功,有功不可不賞,但看在英國公的顧慮份上,朕又不能重賞……”

    “著舍人擬旨,可晉李欽載諫議大夫,著賜宮中騎馬,金魚袋一,紫金玉帶一。”

    說著李治頓了頓,又道:“李欽載那個兒子……是私生子么?”

    武皇后點頭:“與丫鬟私通所生,確是私生子。”

    李治笑道:“他那么疼愛孩子,親自為孩子編撰《百家姓》,倒是給朕幫了不小的忙,按理說,那個私生的孩子也不能不賞賜。”

    “便給他那個孩兒封個‘輕車都尉’的虛銜吧,長大后若是個人才,朕再重用。”

    武皇后笑道:“陛下仁義慷慨,臣妾拜服。”

    李治咂了咂嘴,忽然笑道:“說來朕倒有些想念李欽載了,上次與他接觸后,朕才知道他也是個秒人,與他閑聊亦有所得。”

    武皇后頷首道:“臣妾也聽過陛下與他聊天,確實言中有物。不過臣妾聽說李欽載如今在渭南縣的莊子里,主持李家秋收后,李欽載便留在莊子里沒回長安。”

    “那就著舍人去宣旨,然后把他帶來長安,朕欲與李卿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