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犁漢 > 第一百八十七章:獻策
  只見趙達其從眾起,郎朗而言:

  “渠魁,這三路皆為上洛的猶佳之路。大賢良師那一路,為河北入洛陽的必經路線,當年光武遣鄧禹入河內就是走的這條路。這條路的一個好處就是皆為坦途,沒有行軍之苦,又可借黃河贏糧,軍需無虞。但壞處就是此地要打魏郡和河內,此二郡皆為天下雄郡。魏有勁兵強弩、河內有三河騎士,天下無雙,這不好打。

  而中路的神上使一路,是離洛陽最近的,其為淮北入洛之必經之路,從陽翟可順潁水北上,經嵩山之間的轘轅關而達洛陽。但這里最難的地方就是轘轅關,其地有十二曲盤旋,也是其得名轘轅的原因。所以這里只可為偏師不可為主路。

  當然還有一路即南下攻占魯縣,經三鴉路,與南陽太平道匯合。所謂三鴉路,即從南陽盆地出發,沿白河支流口子河谷北行,翻越伏牛山分水嶺,再沿瀼河河谷抵達魯山縣。此道先后穿過百重山、分水嶺和魯陽關三個隘口,故名“三鴉路”,自古是南陽通往中原的捷徑。

  在此匯合南路軍,然后一同北上,穿箕山、外方山通道,一路破廣成關、太谷關、伊闕關,這就就能入洛陽了。

  這條路好走,也一直是江漢入洛的必經通道。但唯有一點難處,就是這距離洛陽不足五十里的伊闕關。此關正處兩山之間,左為龍門,右為香山,石壁峭立,望之若闕,伊水正穿其間,是為伊闕關。此關素來為洛陽南面門戶,為韓、秦、楚三國爭奪之要沖。

  所以中路太平道如果能和南路的太平道合流,并破三關,也可長驅直入洛陽。所以,如果這兩路能團營,再加上我們,破三關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這邊趙達說完,就坐下了。說是說,堂內也就少數幾個聽得懂他說的,因為泰山軍眾將領基本都是青兗人,他們這輩子都沒去過趙達說的這些地方,所以對趙達說的無感。

  而聽得懂趙達話的,如關羽、楊茂及其他幕僚,皆頷首認同趙達的分析。

  其實從這件事也看出,張沖麾下文武的分化還是很大的。為何那些幕僚文士皆能有這種大局觀,就是因為這些人有游學的傳統,簡單來說就是這些人跑的地方多,到處走過看過。

  而張沖麾下的軍吏們就不如幕僚多矣,其實要不是張沖自己前世也遍游山河,又愛看地圖,趙達說的他也聽不懂。因為此世的張沖最遠也就是走濟水到過乘氏,本來也是能到滎陽敖倉看看的,但一場夜宴結束了這段徭役路,也不經意開啟了他沖天路。

  趙達這邊說完,就有一個幕僚起身反對了,其人就是高升。

  高升雖姓高,但相比于趙達八尺頎長,就容貌猥瑣些了,但其話一出,卻讓人知道,何謂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趙君皇皇大言,蔚為大觀,山河形勢只在君之掌中。但趙君只料了山川形勢,而未料漢庭的反制。渠魁謂那條路更優,非只是說哪條路好走,而是問哪條路上洛的機會大。

  就如君言,如果太平道中南兩路合軍北上,順汝水,破三關,入洛陽。但君知不知知道漢庭也會集最大的兵力圍堵這條路。所以看似南路最好走,但實際上最不能走,以漢庭南北二軍的實力,我并不覺得汝潁黃巾能抵得住。而相反,如果北上,與總教在鄴縣團營。那時候,如果我們能順利打下河內,那就可進可退。

  河內為天下形勝,民豐物饒,此地扼守河北、河東入洛的交通沖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南控虎牢之險,北倚太行之固,表里山河,橫跨晉衛。晉得之,霸業以成,秦得之,三晉不足懼。漢爭中原,先定河內。到了本朝光武經營河北,以河內帶河為固,北通上黨,南迫洛陽,險要富實,命寇恂守之,委其以蕭何之任。

  據河內,如能破孟津關,那自然長驅可入洛陽,此為進也。如不能破孟津關,可以憑大河與漢庭對峙,如要退,也有三路可退。

  東回河北,復光武故事。北上太原,穿太行陘,越太行山麓,過長平、上黨,便可抵太原。太原處汾水中游,饒富之都,據此,可成晉之霸業。西可驅河東,過風陵渡,入關中,成秦之霸業。

  所謂未慮勝、先慮敗。孟津關為南北第一要沖,其北岸、中心洲、南岸皆有堅城,不是一時能破的。所以走北路的好處就是可進可退。”

  張沖聽懂了高升的話,他意思就是說北路走的更穩,就是前面打不下洛陽,也可以去河北、太原、關中再割據。尤其是他說的太原這條路,張沖比高升更知道,因為再過三百年,無論是爾朱榮還是高歡,想掌控洛陽朝廷,都會將霸府設在太原,因為一旦洛陽有警,自晉陽發兵,經上黨、河內、河陽,長驅入洛,五日可到。

  所以張沖聽了高升的話,不由贊嘆:

  “高君思量得好啊。”

  高升自矜一笑,斂衣拜了后,就坐下了。實際上高升獻策北上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就是北上的話,一定會走平原郡。到時候高升隨大軍過家鄉,那自然是有仇的報仇,有怨的報怨,順便讓高氏子弟看看現在他高升如何了得。

  高升并不覺得自己在假公濟私,反而他認為真正聰明的,從來都是公私兩便。走北路本來就比走南路更好,不是嗎?

  張沖不知道高升的心思,他也在認真考慮他的話,也確實有三分道理。但張沖內心還是不滿意的。因為他知道歷史上河北太平道別說入河內了,就壓根連魏郡都沒打通。

  開始張角軍還占優勢,但隨后等盧植帶著北軍五校和幽州突騎南下后,張角軍的形式可謂急轉直下,最后更是被打得歸縮在廣宗,直到病死。

  而高升說的,一切都建立在他們能拿下河內,現在拿不下,這戰略就遜色不少了。

  就在張沖還在看有沒有人有更好的建議時,最后入軍的陶黯起身了,他說了一番話,真不愧張沖那么看重他。

  “渠魁,黯有一個不太成熟的想法,想與渠魁一同商量。”

  在張沖的鼓勵下,其人道:

  “北上河北有一個問題,其不在外而在內。渠魁有沒有想過,一旦我們與河北太平道團營,那我們就要聽總教的差遣。我聽說我們與太平道并不太和睦,如果那時候那邊一紙褫奪渠魁教職,收編泰山軍,那我們是該應還是不應。應,那就是將性命操持在別人之手,不應,那么在起義初期就和太平道分裂,那現在又何必以太平道來起事?”

  陶黯說的話,真把張沖說愣了,他真的沒想過這一層面。但仔細想想,陶黯說的會不會變成現實呢?以張沖這四年在太平道的經歷來說,太平道并不是善茬,爭權奪利者比比皆是,其中尤重的就是那個大賢良師。其人在張沖看來就是典型的屠龍少年變惡龍的典型。

  當張角看到泰山軍兵強馬壯后,會什么反應?如果往好的看,那張角就會驅泰山軍為前鋒,讓他們和漢庭主力死戰。最后他們泰山軍打光了,人家還覺得是為張沖好,因為這樣就不會惹得上下相疑,沒兵了,心也就是安穩了。所以如果張角看張沖是個人才,不想要張沖命,那就會這么做。最后,沒有部伍的張沖自然妥妥成了太平道的打工人。

  但如果張角見不得張沖好,覺得張沖有反骨,那更慘,那就不是驅張沖與漢庭死斗了,而是會將張沖升到總教做個虛職,高高掛起來,等泰山軍打光了,然后直接一個被自殺,張沖就解決了。

  想到此,張沖不寒而栗。他望著陶黯,不禁感慨,果然有時候沒有謀士是不行的,他張沖雖然智謀不短,但終究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這一失,因為他長久以來給部下形成的百料百中的神武印象,他們下意識就不會去懷疑,那自然就發現不了。

  而這一失,就有可能讓張沖喪命。所以這時候一個能獨立思考的謀士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就是要這個時候給他查漏補缺。

  而且,他還發現了陶黯與趙達、高升的區別。如果說趙達僅是從地理上來分析三路優劣,那高升就進一步從軍事上分析,而陶黯呢?直接脫離具體的細節,上升到政治斗爭,這是一個政治思維。這陶黯果然不愧是黨人子弟,對政治斗爭的殘酷性看得比他們深多了,也對政治斗爭更加沒有幻想。

  而從陶黯的思路繼續衍生,那張沖現在就不能與太平道團營,要自己獨當一面。但他又該從哪路進攻呢?還有他后面真要主動出擊,那打下的根據地該怎么辦?甚至這場戰爭的結尾在哪里?是張角死?還是他張沖打下洛陽?

  張沖將這些都問與了諸謀士,陶黯到底是加入泰山軍太短,他也不能回答這些問題。而這個時候,張沖的首席謀士,何夔起身了,他的方略直接為這次泰山軍的戰略大會畫上了句號。

  看來何夔也學壞了,知道重要的人永遠最后才說。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