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撿寶 > 第1235章 出發米利堅
  一切告一段落后,王小濤終于決定,將前往米利堅丑約,去孔家手中,拿回五分之一李自成藏寶圖,還有阿多丸號沉船一半航海圖的事情,正式提上日程。

  去國外撿寶的事情,肯定是要進行的,但不能急于一時,必須要一步一步的來才行。

  而且,去國外撿寶挖墓的事情,還必須是和挖墓一起進行的,現在只是湊齊了土夫子,還有芒碭山曹家,盜墓賊這塊的正統四派還未湊齊。

  若是想要讓去到國外挖墓的效率最大化,湊齊正統四派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還要培養一批心腹,這樣的話,將來去國外挖墓的時候,一個正統四派的盜墓高手帶著一批人,這樣就可以分批次的大面積行動,力爭效率最大化。

  另外的話,去做這件事情,還十分浪費時間,所以在這時間,還是要先把闖王李自成的寶藏,何有阿多丸號沉船的事情,先給搞定再說。

  阿多丸號沉船的寶藏,毋庸置疑,那可是滿載了狗日的東瀛狗,從九州掠奪走的寶貝。

  金銀珠寶就不說了,上面還有數不勝數的珍貴國寶級文物,若是能夠尋回沉船上的古董文物,勢必會給九州的考古研究,帶來極大的助力,幫助現代人,更好的了解先祖。

  更重要的是,阿多丸號沉船,亦是東瀛狗,對九州人所作所為,犯下累累滔天罪行的鐵證。

  闖王李自成的寶藏,同樣是不容小窺,即便是比起阿多丸號沉船的寶藏,恐怕就沒有太多的遜色。

  有關闖王李自成的寶藏,史料和野史中的記載,雖然有諸多出入的地方,但有點可以肯定的是,里面所藏著的寶藏,確確實實是闖王李自成,洗劫了整個大明皇宮的寶藏。

  李自成,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為明末時期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世代居住于陜省榆林米脂李繼遷寨。

  曾為銀川譯卒,于崇禎二年在闖王高迎祥麾下任闖將,后在高迎祥犧牲后,繼承闖王。

  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入天都城,無力回天的崇禎皇帝,于煤山自縊身亡,大明王朝就此徹底滅亡,畫上句號。

  帶兵殺入皇宮的李自成,在宮內和皇城之中,大肆搜刮金銀財寶,僅是歷時就高達四十余天,僅是搜刮到的金銀珠寶,就裝滿了整整六千輛大車。

  后來李自成戰敗,撤離天都城的時候,也帶走了這六千輛大車的寶貝,可惜直到現在,過去了將近四百年的時間,關于李自成這掠奪走的六千大車金銀珠寶,依舊下落不明。

  不過根據史料和野史記載,可能藏寶的地方有幾個,其一是樂昌山附近,在本世紀初期的時候,樂昌山的一場大暴雨過后,引發山洪暴發,有村民在暴雨過后,發現了不少明代的白銀,后引起考古學家的注意,對白銀進行鑒定,發現可有“大順”字樣,之后又陸續發現大量白銀。

  這讓考古學家判定,可能闖王李自成,從大明皇宮掠奪走的六千大車的寶貝,就藏在這樂昌山,可惜后來的考古研究中,再也沒有任何收獲。

  第二個地方是鄂省長江邊的深山處,根據清朝末年的《清稗類鈔》記載,當年李自成在天都城兵敗,逃到鄂省境內時,因嫌棄金銀珠寶輜重過多,擔心影響行程,便安排信服下杭某,找了個破舊的寺廟,將金銀珠寶埋藏于此,并命令杭某出家為僧,實在守候此地。

  可惜后來杭某守候多年,眼見天下已定,自知復國無望的他,便下山還俗,購置了大量的房產土地,成為當地有名的富豪,但是卻被當地官府發現貓膩,后連夜逃跑,下落不明,寶藏的下落,也就又稱了謎。

  第三個傳說的藏寶地,是在茅麓山百羊寨,時至今日,位于百羊寨東端的半山腰,依舊還保留著李來亨建的圣帝行宮碑,在茅麓山百羊寨有一間老屋,據說就是大順軍的藏寶庫。但是后來清軍攻陷百羊寨,即便是在此地掘地三尺,都未曾發現大順軍的寶藏。

  第四個傳說的藏寶地,在湘省的莽林山區;然后還有張家界的天門山,也是傳說闖王李自成藏寶之地,據說當年闖王李自成兵敗后,曾命令其部下大將李過負責藏寶一事,然后這些寶藏,被李過安排兵丁,藏于天門山的幾個秘密之地。

  同樣是在本世紀初期,考古學家在天門上一山洞中,挖到了金釵、金簪和金箍等貴重物品,經過鑒定,為元明時期的宮廷飾品。

  正是因為這次的考古發現,才會有一部分人,堅定的認為,天門山這里,才是闖王李自成,真正的藏寶之地。

  另外在湘省的莽林山區,有關李自成寶藏,還流傳著一首諺語。

  “石巖沖,三座橋,南百丈,三窯金。”

  據說誰能破解了這個諺語,就能獲得闖王李自成,洗劫大明皇宮和整個皇城,所得到的整整六千大車的金銀珠寶。

  關于此地,民間還有一些傳說,據說是在上世紀的其實年代,有不少農戶去莽山尋寶,其中更是有無兄弟,在家中對祖先立下重誓,無論誰先發現寶藏,都必須同甘共苦。

  然而結果卻是,五兄弟在發掘寶藏后,互相慘殺,這也就有了闖王李自成寶藏詛咒的說法。

  另外還有關于這個諺語的故事,民間還流傳著一個說法,說這是一個藏尾詩,沖橋走金,意思是金銀珠寶藏于橋墩之下,地理位置應該是在一個四十米跨度的石橋,水流水流湍急。中間有橋墩,兩邊是巖石,橋于深山中。

  說起闖王李自成,留下的六千大車的金銀珠寶,就不得不說明朝最后一位亡國皇帝,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

  但從作為上來講,崇禎皇帝絕對不應該是亡國的皇帝,身上完全沒有亡國皇帝的特質,更應該是一位大有作為的皇帝才行。

  可惜生不逢時,即便是有心力挽狂瀾,拯救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于水深火熱之中,卻也受制于各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天災人禍,最終走上了亡國的道路。

  時也!

  命也!

  如果崇禎皇帝能夠早生十年,早繼位十年。

  或者是崇禎皇帝繼位后,沒有天災不亂,遍地尸荒遍野,以崇禎皇帝的能力,只要爭取到時間,一定會成為一名中興之主。

  再為大明王朝續命一百年,毫無問題!

  可惜沒有如果,空有一腔光復大明之心的崇禎皇帝,卻苦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眼睜睜的看著大明王朝,最終走向滅亡!

  所有人在山城集合齊之后,一行人直奔米利堅丑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