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二十九章:朝臣勛戚
  但凡議事,必定會出現保守派和激進派。

  只不過如今的集義殿中,這兩者的角色反了過來。

  本應主戰的勛戚武將,主張逆來順受,忍字當先。

  相反的,本應主和的文臣,卻主張一力抵抗,拒絕一切要求。

  不得不說,算得上是一大奇景。

  歸根究底,是因為勛戚如今勢弱,又依仗于天子。

  就如兩位爵爺那么心疼的原因一樣,勛戚就那么些家,流動性很弱,所以勛戚世家,看似風光無比,但是極度依賴于皇權。

  得罪了天子,尋個由頭便會被奪爵為民,這一脈的勛戚就斷絕了。

  對于勛戚來說,只有時時刻刻抱緊天子的大腿,他們才是世襲罔替的世家,也才有足夠的力量,跟日漸勢大的文臣相抗衡。

  如今天子被俘,勛戚便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所以除了孫太后之外,他們是最緊迫的想要救回天子的。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這次勛戚死難者眾多,在朝廷看來,是護衛不力,阿附權奸,釀成大禍,但是若是在被俘的天子看來呢?

  那這些隨他出征,慘遭殺戮的勛戚,說不準真如焦敬所說,是“忠臣良將”……

  畢竟他們為了天子,把命都豁出去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退一步說,就算是沒能救回天子,到時候太子繼位,出于孝道,也要善待這些,曾經力主救回天子的勛戚們。

  文臣則不一樣。

  雖然大多數文臣都不愿意承認,但是實際上,天子對于文臣來說,真的沒那么重要……

  文臣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朝局和成熟的政務處理體系,只要大明這個強大的機器仍然在正常運轉當中,那么無論御座上坐的那個人是誰,文臣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著科舉這個源源不斷的供給在,哪怕是一時被天子打壓,也終會再有崛起之時。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另一層含義就是,只要有天子,就有朝臣。

  洪武一朝,可謂是對文臣最為嚴苛之時,剝皮實草,廷杖詔獄,哪一樣不讓文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但是如今呢?還不是文盛武弱!

  一代天子就算再厲害,不過數十年的時間。

  文臣們熬得起!

  所以對文臣來說,他們最緊迫的需求,是保住邊鎮不失,相對而言,天子的安危雖然重要,但是卻需要往后排。

  邊鎮在,大明的邊防就在!

  大明的邊防只要穩固,那么哪怕得罪了天子,也無所謂,最多就是被打壓數年而已。

  更何況,那是最壞的局面。

  如今也先勢大,天子能不能被救回來,還要打個問號……

  說句大不敬的,若是救不回來天子,到時候新君繼位,他們縱然有錯,也是為了江山社稷,有扶立新君的功勞在,大概率還會受到重用和嘉獎。

  這也正是這個時候,朱祁鈺選擇文臣的最大原因。

  朝局之爭,沒有永遠的對錯,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

  當前的局面,他的利益和文臣的利益相一致,自然而然的便會聯起手來。

  但是須知,任何一個共同的集團內部,又會有不同的派系和主張。

  對于文臣這個整體來說,邊鎮和京師的安危,重于天子的安危,但是在文臣的內部,又會有不同的利益主張。

  便以剛剛的發言來看,以兵部侍郎于謙和大理寺卿俞士悅為首的部院官員,所持的是比較激進的觀點,認為社稷江山大于一切,主張堅決抵抗,絕不妥協!

  以給事中李侃為代表的科道風憲官,堅守的是禮法和祖制,所持的觀點是祖宗基業不可毀棄。

  但是同時,堅守禮法的他們,也必然會認為,天子為社稷國本,要竭盡全力救回。

  換句話說,這幫科道官,實際上是個理想主義者,又想兼顧禮法大義,又不想對賊虜低頭妥協。

  剩下的,就是以翰林院學士陳循為首的侍從之臣。

  終明一朝,翰林院的地位都非常特殊。

  論實權,它不能和六部相比,甚至連普通的寺監都不如,但是它的作用,卻是任何衙門都替代不了的。

  它是文臣的大本營,后備軍!

  如果說科舉為文臣集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的話,那么翰林院就是這個新鮮血液的中轉站。

  它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家侍讀,屬于文臣當中的近侍之臣,雖然沒有實權,但是卻是閣部重臣的預備役。

  至明后期,更是有非翰林不得入閣的慣例。

  這撥人,才是朱祁鈺最為關注的。

  由于翰林是清流中的清流,故而他們雖然沒有實權,但是卻在士林當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掌握著輿論的倒向。

  同時,也因為他們都只是預備役,所以跟于謙這樣的部院大臣不同,他們也同樣倚重于圣恩。

  翰林院再好,也得能夠熬出頭才是資歷,若是被天子厭惡,一輩子都窩在翰林院里修史撰書,那還不如直接外放當個知縣御史去呢!

  因此這些人,算是文臣當中,比較靠近天子那一邊的。

  對于他們來說,救回天子,意味著自己立刻就能夠受到重用,接替那些部院大臣,而不用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往上爬。

  這同樣也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當然,身為文臣的一員,他們不可能在明面上表現出來。

  畢竟,江山重于天子,是文臣的基本盤。

  但是他們顯然也不會像于謙這樣的部院大臣一樣激進。

  所以陳循的觀點,事實上代表了大多數侍從之臣,以及一部分官位不高的大臣的想法。

  不必像勛戚那樣一味退讓,但是也不能像于謙一樣,全然拒絕。

  邊鎮國土固然重要,連商量都不可能,但若僅是金珠財帛之物,為了救回天子,給便給了。

  甚至于,只要能夠救回天子,再過分些的條件,也未必便不能答應。

  對于朱祁鈺來說,要將朝局上下擰成一股繩,首要要解決的,就是這些侍從之臣。

  對于勛戚,一來他們本就理虧,二來他們的利益和朱祁鈺相悖,借文臣之手打壓便是。

  反正勛戚的根本是爵位,除了天子之外,沒有人能夠傷及他們的根本。

  在這個當口,文臣的大棒,足夠讓他們乖乖聽話,不敢鬧出什么亂子。

  但是相對而言,這些侍從之臣就麻煩一些。

  他們本身就是文臣的一員,而且皆是進士出身的清流之臣,同年,師生,前后輩,各種關系盤根錯節,因此不可能動用強硬的手段。

  除此之外,這幫人雖然沒有實權,但是在士林中有強大的影響力,稍不注意,就會鬧得人心動蕩。

  朝廷要固守京師,輿論方面必須要關注。

  大明朝讀書人的地位很高。

  大多數的百姓,對于這種大事的看法,都會受到周圍讀書人的影響。

  這些底層的士子,恰恰是翰林院能夠影響到的。

  換而言之,通過在士林當中的影響力,在某種程度上,翰林院能夠影響民情民心。

  要穩定京師,他們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今天,朱祁鈺必須徹底的打消他們心里的小九九,將整個朝局都擰成一股繩。

  這也是他所有計劃當中的第一步!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