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大明:太子何故造反! > 第165章 示恩于忠義之族
  洪承疇拱手稱是。

  但多爾袞即便如此說了,臉色依舊不好。

  畢竟,南方的大明用這種戲劇傳播的方式,讓他建奴皇室的這些丑事廣為人知,是真的很讓他無力但又很氣憤。

  這無疑,會給他大清的統一事業,造成一定的困難。

  而且,這也會讓更多的漢人認為他的大清無德,還沒有擺脫野蠻與原始,而不愿意承認他的大清才是得天命的政權。

  因為在這個時代,崇尚為政以德的漢人對道德還是很看重的,尤其是一個政權的最高統治者。

  盡管多爾袞這些人可以讓一些漢人士大夫為他們粉飾道德,對他們這些滿洲貴族歌功頌德。

  但南方的大明這樣做,還是會給多爾袞這些人粉飾自己大清的統治者是有德而得天命之人,帶來很大的困難。

  所以,多爾袞自然很氣。

  他也擔心這樣,會滋長南方士族們的對抗自己大清一統天下的心思。

  不過,雖然越是知道想順利的一統天下就得做出有德的樣子,但多爾袞也不得不承認,他越是因此就難以控制地想和太后發生一些什么,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顯得他這個攝政王與眾不同,可以不用理會一些規則。

  “他本就是你的兒,喊你皇父又怎么了?”

  而關于多爾袞和布木布泰、順治這兩人之間的一些事,的確已經在南方大明各地如火如荼的演著,不但百姓看,官兵也看。

  另外士大夫也因為皇帝重視關于宣傳胡虜無德的戲而經常性地看這些戲,甚至將創作天賦與精力皆用在創作這方面的戲劇。

  所以,此時浙江的狀元門第張家,就也在家里上演著,關于建奴太后布木布泰對多爾袞打情罵俏地說起順治就是多爾袞親生兒子的話來。

  張家子弟張岱見此也不由得笑了起來:

  “原來奴酋黃臺吉是一綠王八!”

  “也難怪他多爾袞能愿意支持順治一小孩做他建奴的皇帝,敢情是自己不能當,就讓自己的兒子當?!這種連龍脈都可以這么亂的胡虜,也能得天命?”

  張岱說后就對自己父親道:“父親,如今朝廷開恩科,我得再去試一次,爭取能為朝廷效命!因為看來,皇明或許還沒到要亡的時候,就算難逃亡國之運,也不該是亡于如此無德的建奴!”

  張岱的父親自然準予,且很欣慰自己這早就放棄科名而只一味高樂的兒子能重新燃起入仕之心。

  朱慈烺一邊開恩科一邊鼓勵文人士大夫宣揚國家與民族意識,編排關于建奴統治者無德殘暴的事,也的確讓許多在南方的士子還是愿意繼續參加科舉,準備為大明出力。

  何況,朱慈烺不久前才擊退了建奴,且全殲了多鐸部,也用馬士英逼退了阿濟格部,也算是極大的振奮了南方士人之心。

  讓許多南方士人開始轉變觀望的態度,認為天下的局勢很大可能不是明亡清興,而很可能是明清并立。

  如歷史上南宋與金并立一樣。

  所以,許多南方士人也就都開始積極參加起恩科來,而沒有因為朱慈烺讓范景文、李邦華等主持考成,使官僚集團們不得不更加辛苦,也對官僚的約束更加嚴格而放棄恩科科舉,反而是比之前崇禎年間參加舉業的還要多。

  要知道,大明素來就不缺想當官的士人。

  饒是在太祖朱元璋時代,對官僚管的那么嚴,但還是不缺人當官。

  因而,士子愿不愿參加恩科,很多時候不是受朝廷對官僚約束嚴與不嚴來選擇是否參加科舉,而是根據這個朝廷的前途在選擇。

  之前的崇禎年間,大明的國運前途渺茫,很有亡國的危險。

  許多士人,尤其是聰明的士人,已經不愿意再應舉做官,而只想等天下大定后再應舉做官。

  因為這個時候再應舉做官,難免會落個貳臣之名,如果不想落個貳臣之名,就得殉節,所以對于大多數士人而言,一旦現在的朝廷局勢不明,他們是會寧肯等一等的。

  而朱慈烺擊退建奴造成的正向反饋不僅僅是讓許多士子仍然愿意參加大明的恩科,甚至比以前還要多;還讓許多官吏對征稅也更積極了些,也讓許多豪紳大戶對向大明繳稅這事更愿意了些。

  在局勢不明的時候,尤其是在以為大明很可能要亡的時候,地方的官吏都不愿意再積極征稅,害怕因為自己背后的靠山即大明朝廷已被滅而惹怒地方豪右,甚至還會截留稅賦,以準備獻給新朝,讓新朝看見自己的忠心。

  而地方豪紳也會覺得,大明反正都要亡了且不能再拿他們怎么樣,也就干脆把稅賦拖欠得越來越嚴重。

  但偏偏大明現在通過擊退多鐸和阿濟格的方式,讓地方官吏與豪右大戶們看見,大明還不會亡,很可能是割據而立,也就不得不轉變了一下態度。

  正因為此,朱慈烺雖然讓范景文、李邦華等在中樞進行著激烈的改革,但并沒有遭受到太嚴重的阻礙,即出現大規模內亂,如有豪族散財起兵什么的,乃至伙同藩王散財起兵什么的。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對外戰爭的勝利能夠增加內部凝聚力和公信力的原因。

  如果朱慈烺沒有先全殲多鐸部和逼退阿濟格部,以及之前破滅了左良玉“清君側”的美夢,保住了南方半壁江山,他現在南方搞改革都很成問題。

  可以說,內外之事很多時候都是相輔相成。

  有外患則必有內憂。

  有外勝則必有內德。

  朱慈烺也因為這些地方官吏和豪紳大戶不敢不把朱明江山當回事,而在今年的秋季收到了不少秋稅稅糧稅銀。

  而地方官吏和豪紳大戶愿意對大明朝廷忠心一些,朱慈烺自然也會對他們仁德一些,也就在知道所收稅糧足夠償還昔日為備戰增兵而所貸一些豪紳大戶的糧食后,而下旨兌現昔日的借貸,算是償還國債。

  “敕曰:華亭陳氏一族不惜破家而襄助國家于危難之際,可謂忠誠有德之家,除戶部如數償還其本息所欠糧秣外,另準該族族長至此后可戴正四品冠帶,另賜‘家風端厚’金匾,且特賜在華亭縣,三年內,陳氏子弟舉縣、府、院試者,皆優先補為縣學生,欽此!”

  華亭知縣唐自彩這時就向陳子龍一族宣讀了此旨意。

  陳子龍和其族中耆老皆大喜,趕忙謝恩領旨,畢竟這對于他家而言是真的一份極大的榮譽,尤其是華亭縣以后三年的生員錄取,要優先錄取陳家的人。

  這無疑意味著將讓他陳家在當地會更有勢力。

  徐階之孫徐元春得知此事后頗為驚駭:

  “什么?!”

  “朝廷真的還了他們出貸的糧食,還真給了利息,甚至還給了三年內優先補陳家子弟為縣學生員的名額。”

  “這不是變相讓我徐家等其他未出糧助國的華亭士族家族里的士人數量,以及在將來于朝中的勢力,皆不如陳家嗎?!”

  “早知如此,當初就捐糧了!”

  “我們不能讓陳家獲此特權!這對我們華亭未出糧助國的士族很不公平!”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