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大明:太子何故造反! > 第144章 御前議政
  “什么?!”

  范文程聽后,如一盆冰水澆在了頭頂,讓他從頭頂到腳底,就感到一絲絲涼意,而頓時又覺火冒三丈,恨不能即刻將朱慈烺千刀萬剮,且切齒道:

  “恨豫親王未能擒了此人!”

  “你說,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我們又有什么錯?”

  “誰規定了我漢人士子就該為他朱明效力,否則就是不忠,就該如秦檜一樣!何況,難道他朱明腐敗無道,我們就不能反抗?!”

  范文程說著就把茶盞往桌上重重一放,一時茶水四濺,而他本人卻怒火未減,道:“這朱慈烺真與其父一樣刻薄!”

  “李自成他都能原諒,卻不能原諒我們。”

  “說實話,洪某也不知道他朱慈烺是怎么想的。”

  “此人是個怪胎,但也的確是個不能輕視的人物,與崇禎相比,不能只是以刻薄來看待之,他的行事,大有只論華夷而不論漢賊之風!”

  “可以說,這朱慈烺看似在行刻薄之事,但其實是很會抓我大清的軟肋,他知道我大清的軟肋是與關內之民不同族,天子乃異族,非漢也!”

  “所以,此時強調華夷,無非是,在有意以華夷之別,否定我大清入主中國之正統!”

  “其用心不可謂不深遠,其目光不可謂不毒辣,其魄力也不可謂不大!”

  洪承疇倒是沒有面露恨色,而是淡淡一笑,說了起來。

  范文程聽后沉思良久,然后也還是點了點首,感嘆道:“一針見血啊!這朱慈烺可比崇禎難對付多了!”

  說著,范文程就看向洪承疇道:“但他不怕這樣會反噬嗎?一味強調華夷之別,那豈不是這天下漢人,他都得因為是一個族而都得當成同血統之人,而真的要用圣人的話去對待他們,以仁德待之?”

  “他朱慈烺應該清楚,他要想為天下之主,最大的財富就是這些溫馴而又善耕作生產的漢人,而不是土地與礦產。”

  “若不能奴役漢人,他拿什么做天下之主?”

  范文程繼續說了起來。

  “這也是鄙人的費解之處,也是真正的可怖之處!”

  “南方也有許多士大夫不滿他如此做,言說寧亡于大清,也絕不讓漢人庶民不能被當成牛馬。”

  洪承疇說著就神色凝重起來。

  范文程也點點首:“這話,范某甚為贊同!吾寧世世代代讓漢人為滿洲奴,讓大清亡明,也決不能讓他朱慈烺以這種漢人不為奴的方式使得他的朱明得以重振!禮若不能守,漢家帝王存在又有什么意義。”

  “正是此理!”

  “洪某也絕不會讓他朱慈烺成功,寧接受將來攝政王加白字于頂,也不接受他朱慈烺以強漢民的方式壞天下禮教!”

  洪承疇也跟著說了起來。

  ……

  朱慈烺的確下旨將范文程和洪承疇這些投降建奴且已在建奴頗有地位的漢人士大夫鑄造了跪像。

  這是因為朱慈烺在表達自己的態度,即不容忍任何投降異族的人!

  在朱慈烺這里,他的底線就是此,即別的錯事都還好商量,唯獨投降異族這事不能有半點仁慈存在。

  所以,朱慈烺凌遲侯方域和趙之龍,而對鄭三俊只是賜死。

  而對于朱慈烺而言,他現在的任務則不僅僅是對投靠外族的人進行嚴厲打擊,還要趕緊整頓內政才是。

  在朱慈烺回了南京后不久,李邦華不久后就也回了南京,擔任吏部尚書。

  與此同時,戶部尚書由路振飛升任。

  兵部尚書由張國維擔任。

  張國維也是被朱慈烺直接征招到南京的。

  而張國維倒是沒有像鄭三俊一樣不來。

  不過,張國維表現得也比歷史上忠烈。

  另外,張國維在升為兵部尚書前,就是帶兵多年的督撫邊臣,任兵部尚書還是能勝任的。

  加上首輔范景文、次輔方岳貢、三輔倪元璐。

  朱慈烺在戰后下旨著內閣會同吏部、兵部對此次作戰有功人員,進行功勛審計,且予以請旨表彰外的同時,就正式以這六人為骨干開始了內政改革。

  這一天,朱慈烺直接下旨在南京奉天門召見了這六位公卿大臣,還特地令這六位大臣坐于自己對面,說道:“諸卿應該明白,大明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因循守舊已經沒有必要再進行下去,國朝進行到現在,就是因為費改制而守祖宗制度所致!而現在,國庫空虛,百姓困苦,舉國發展兩百余載的錢糧到底哪兒去了?”

  “陛下!臣自然不敢不言,天下錢糧其實十停已有八停皆歸于權貴豪紳,而朝廷與小民所占不過一停。”

  這時,李邦華先起事拱手說了起來。

  說著,李邦華就又道:“正因為國勢如此,才有了今日之果,半壁河山淪陷,被自己逼反的百姓不得不逼得到現在南遷的地步。”

  “陛下!臣認為,大冢宰所言的確有道理,但也太過了些,大明如今落得現在這個地步,也不僅僅是因為朝廷因循守舊、不思改革所致,與天災亦有關系!”

  “所以,朝廷不必過于自戕!而大冢宰方才所言,似乎大有歸咎于太上皇把百姓逼反之意!但實際上,非太上皇逼反了百姓,而是天災逼反了百姓。”

  朱慈烺說道。

  李邦華則看向倪元璐,問道:“閣老,天災難道不也是因失德才降災嗎?”

  倪元璐則反問著李邦華:“那以大冢宰之見,是當今太上皇失德才導致天災出現?!”

  “好啦!”

  朱慈烺這時制止住了二人,道:“如今只是議如何中興大明、恢復河山,而不是去討論誰的過錯。”

  “陛下圣明,子不言父過,此時不宜過于追究前朝之過。”

  倪元璐這時拱手回了一句。

  李邦華則跟著說道:“陛下,臣并非此意,臣只是在回答陛下一開始的問題,即天下的錢糧到底去了哪里?毋庸置疑的是,去了權貴豪紳那里,但賦稅徭役卻一直是由小民承擔!所以才導致天下人人皆反,大明淪落到畏懼外虜的地步!”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