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從神探李元芳開始 > 第一千兩百八十章 當今的皇帝,配不配為天下萬民的君父?
    “煙霞縹緲隨來往,寒暑無侵不記年……”

    “真是仙山!”

    徐渭蓑衣芒鞋,拾階而上,到了半山腰處,抬首望去,隱約可見那宏偉的輪廓,不由地發出贊嘆。

    此處是武當山的主峰,有一柱擎天的美譽,周圍七十二峰亦如覆鐘峙鼎,離離攢立,靜立拱衛。

    但現在的天柱峰上,還有一座云霧飄渺的浮空山巒,那便是近來被口口傳頌的仙人所居,真武玄岳。

    因此不止是對修行早有興趣的徐渭,山下聚集著大量的人群,多有朝天叩拜,虔誠敬奉之輩。

    也有不斷叩首,希望仙人收徒,得傳長生道法的。

    這并非虛妄。

    真武玄岳毫無疑問是神仙顯跡,武當山的香火大盛,以此為中心輻射四方,各地的山神土地,甚至城皇廟宇,都興盛起來。

    百姓祈求這些并不高高在上,卻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神祇保佑,也紛紛得到了回應,神道進入了一種接地氣的良性循環之中。

    底層百姓只知這幾年風調雨順,往日多災多難的苦日子,終于有了豐收的盼頭,心懷感激地祈禱還愿。

    消息靈通的富戶權貴,則知道有此改變,正是那位得天子崇敬,名傳天下的道醫天師所為。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有道君皇帝在,修行之風本就極盛,不少有心人連發行出來的醫書《本草綱目》都買回家中,細細研讀,希望從里面找到修行之理。

    現在天師來到武當山坐鎮,一步登天的機會豈能錯過?

    “天師的眼界何等之高,要收徒也輪不到爾等!”

    徐渭甚至看到,有不少讀書人同樣來此,不顧形象地拜下,不禁都囔了一句,又搖頭失笑道:“只可惜,我無修行的天賦,此來恐怕也只能如這些凡夫俗子般,遠遠看上一眼了!”

    “友人來訪,豈能不見?”

    話音落下,耳畔突然傳來溫和的聲音,一股氣息包裹過來,周遭群山突然天旋地轉。

    但不待身體出現難以承受的異樣反應,就已經重新腳踏實地,徐渭定了定神,就見自己來到了一座巍峨的殿宇之中。

    在面前不遠處,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道人正坐于蒲團上,含笑著看了過來:“徐兄別來無恙?”

    徐渭身體一震,瞪大眼睛。

    初見這位時,就已是氣清神秀,謫仙之表,若論相貌氣度,實在是無人可及,而此時更多了幾分難以形容的悠遠飄渺,好似在仰望蒼穹,只覺得自身渺小。

    于是乎,一向性情灑脫,頗有幾分桀驁不馴的才子,也生出受寵若驚之感:“不敢當此稱,許久不見了……”

    李彥笑笑,語氣一如既往:“滅倭至今,不過三年,我到武當山中修行,亦不過兩載,談不上許久吧?”

    徐渭拘謹之意漸漸散去,神情自然起來,又苦笑道:“天師雖然離去僅兩年未到,但給我等的感覺,真的已經很久很久了……”

    李彥擺出聆聽之色。

    在這空闊的殿宇,不沾凡塵之氣的世外之地,本就大膽的徐渭說話沒了顧慮:“我倒也罷了,本就是閑云野鶴,不得功名,汝貞的日子不好過啊!”

    “皇帝有過河拆橋之意,至今還未讓他正式入閣,又不惜國力,要對塞外蒙古部用兵,全然不聽勸告……”

    “看著胡汝貞殫精竭慮,我又幫不上什么忙,一氣之下,干脆南下,再見天師,已是恍若隔世了!”

    李彥平靜地聽著。

    徐渭清楚,這位恐怕對于朝局洞若觀火。

    這兩年間嘉靖親自執掌朝政,所作所為,實際上讓不少人看清楚了一點,嚴黨昔日的罪責,不僅僅在嚴嵩嚴世蕃父子!

    而別的道教魁首不敢質疑天子,這位卻不同,沒有過問,應該是有自己的考量……

    徐渭再想到一路所見,不禁贊道:“所幸大明得天師庇護,國泰民安,如今風調雨順,百姓有福啊!”

    李彥聞言,卻輕輕嘆息一聲,看向西北之處:“只可惜天道有常,地脈行處,有些災禍終究難以避免,此時的關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天災大劫。”

    徐渭神色變了:“關中又要受災?那里近些年都在饑荒啊,屋漏偏逢連夜雨?”

    李彥不作無謂感嘆,轉為實際行動,招了招手,從后方的架子上飛出諸多玉瓶:“這些凈息丹,可以遏止疫病,將它們交予汝貞,由明廷盡力賑災。”

    “多謝!”

    徐渭接過,先是恭敬地拱手一拜,然后又咬牙道:“只怕皇帝心中沒有災民……天災之后,還有人禍!”

    李彥平靜地點了點頭,毫不遲疑地說出石破天驚的話語:“那他就不配為九州萬方之主,天下萬民的君父!”

    ……

    “駕!駕!”

    一騎快馬來到京師城下,高舉令牌,士兵趕忙開門放行,再目送著馬上信使火急火燎地往里面趕,好奇地道:“這幾日多少傳信的入京了,每個時辰都有,我大軍還未出征,這是發生什么事了?”

    眾人交頭接耳,各種猜測,直到一人低聲嘆道:“壞事!大壞事!聽說是關中地動,那天都似要裂哩!”

    士兵面面相覷,除了驚訝外,倒是沒什么太大的反應:“當真?那是多大的地動?”

    大明天災太多了,兩百年各地就沒消停過,老百姓也早就習慣,再加上不是落在自己頭上,終究欠缺了幾分感同身受,既然遠在關中,與北京關系不大,他們的語氣也是好奇多過傷感。

    但那個聽到消息的士卒卻搖了搖頭,露出恐懼之色:“這次不同,聽說那地龍太厲害,死太多人了……”

    其他人依舊沒有感受,還有的笑道:“無妨,萬歲爺得上蒼庇護,大軍都將北上,掃滅韃子了!”

    “是啊,戚將軍的兵可威風了……”

    就在城門士兵的話題轉變之際,內閣桉頭上,一封封信報堆積,呂本緩緩放下最終發來的信 發來的信報,眉頭緊鎖。

    “十二月十二日晡時,關中大震,天昏慘,地反立,民驚潰,起者臥者皆失措,垣屋無聲皆倒塌……”

    “西南天裂,閃閃有光,地皆陷裂,水出火出,怪不可狀……”

    “秦晉之交,地忽大震,延及千里,川原折裂,郊墟遷移,山鳴谷響,水涌沙溢,城垣、廟宇、官衙、民舍傾頹摧毀……”

    之所以信使來得這么快這么急,是因為此次地震,上報的不僅僅是關中一地,山西、陜西、河南諸縣,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

    應付地震,朝廷不是沒有法子,但像現在這般數省紛紛上報的局面,呂本從未處理過。

    這位閣老并不知道,他目前所看到的,是一場極為慘重的災禍開端,被后世稱為華州大地震,又稱明嘉靖關中大地震,波及了七省一百八十五縣,后續余震影響長達十七年,死者據官方統計,就有八十三萬,是世界有歷史紀錄的地震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當然之所以會這么慘,天災是一回事,后續明廷的應對,也堪稱標準的人禍。

    如今這場災難剛剛開始,呂本就有些焦頭爛額,因為自從嘉靖重回紫禁城后,最為關切的事情唯有一件,那就是出兵塞外,掃平蒙古部落。

    將當年打到北京城下耀武揚威,讓堂堂大明天子連半個屁都不敢放,乖乖答應對方條件的俺答汗,生擒活捉,再度舉行一場獻俘禮,那才是一雪前恥,告慰朱氏列祖列宗。

    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前跨海攻打倭國,是精兵策略,又有藩屬朝鮮供給,如今要攻滅俺答汗的部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然而這幾年,國庫空虛的狀況,并沒有得到緩解。

    東洲省的金銀開產還未轉化為實際的收益,江南的織造局也剛剛重啟,打通航運,尚未把絲綢賣出,賺取巨利……

    如此時刻,理應是休養生息,恢復國力的階段,偏偏嘉靖等不及了。

    呂本頭疼不已,正想著如何在保持前線供應的情況下,盡可能地賑災,穩健的腳步聲從后傳來。

    呂本宦海浮沉一輩子,單從腳步節奏,便能大致聽出一位官員的秉性,如嚴嵩是永遠那么慢條斯理,不急不躁,其子嚴世蕃則步伐急促,透出剛強霸道,而徐階的步伐看似溫吞,實則暗含凌厲,不是久居人下的性情……

    至于現在走進來的腳步,則帶著一股昂揚之氣,一聽便是心懷大志,且知行合一之輩,正是兵部尚書胡宗憲,以兵部堂官的身份列席內閣事務。

    這個任命是準閣員,并非真正的閣老,相較于滅倭功勞,確實有些不該,但胡宗憲升官速度太快,由七品巡按到三品巡撫,再到入閣,只在短短數年之間,稍稍壓一壓,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兩年多過去了,準閣員依舊是個準閣員,就引發了朝野上下的猜測。

    此時胡宗憲入內,卻好似完全不受那些閑言碎語的影響,恭敬地行禮:“呂閣老!”

    呂本還禮,苦笑著道:“胡部堂來了,替老夫分分憂吧!”

    “是關中震事么?”

    胡宗憲近來一直在忙著出塞的兵事,只是聽說了那里的災情,但拿起各省快馬送來的信報一看,臉色不禁凝重起來:“此次震事,竟這般嚴重!”

    呂本嘆道:“地震時正在一更天,夜半之際,百姓正處于熟睡,難以避禍,關中又屬黃土,土質疏松,容易崩塌……”

    胡宗憲對于各地民情也有了解:“而渭河流域的百姓,大多居住在黃土塬的窯洞中,一旦有地震發生,瞬間傾塌,根本支持不住……最值得擔心的情況,是黃土滑坡崩塌,造成黃河堵塞,堰塞湖,水逆流,到那時災情就要進一步擴大了!”

    呂本再嘆一口氣:“已是如此了!最該擔心的是,關中前些年就多地災害饑荒,糧食就遠遠不夠維持,一旦大震,糧食更是難以供給,如今又正值隆冬,百姓缺衣少食,無家可歸,如何是好?”

    胡宗憲手掌一拍:“必須賑災!速速賑災!”

    呂本緩緩搖頭:“大軍出塞,糧草調集,只顧前線,朝廷恐難以承付,只能災后免其稅……”

    其實即便沒有對蒙古用兵的財政壓力,面對這場波及七個省份的超級大災,歷史上的明廷僅僅派出了十五萬賑災銀,尚且不及嘉靖修一座小小殿宇的錢財。

    而這十五萬肯定都發不到關中,路上就被層層克扣了,如此才有了至少八十三萬死傷的凄慘后果……

    當然歷史上的這個時期,嚴嵩尚未倒臺,朝廷依舊是嚴黨說了算,干出這種事情倒也正常,畢竟無論是嘉靖還是嚴嵩,都根本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心里,一丁點都不放。

    現在胡宗憲在軍中的威望與日俱增,卻始終未能入閣,更別提坐上首輔之位,若是極重權欲之人,肯定一股腦地撲在北滅蒙古的大業上了。

    但胡宗憲沒有遲疑,做出了與嚴嵩截然相反的決定:“此番災情非同小可,如若不顧,必然釀成大患,我欲稟明圣上,暫緩兵事!”

    呂本露出驚色:“胡部堂慎言,陛下有言,凡事以我大明軍隊優先……”

    胡宗憲朝上拱了拱手,沉聲道:“陛下乃九州萬方之主,天下萬民的君父,君父豈會看著子民受難?還望閣老與我一同面圣!”

    呂本面色立變,他只盼著安安穩穩地當完閣老,此時眼神閃爍,幾經猶豫,終究還是帶著幾分愧色道:“兵部之事,老夫不便過問……”

    “告辭!”

    胡宗憲暗暗搖頭,再度拱了拱手,將桌上的各省災情整理后,轉身走了出去。

    如果還是昔日的他,或許對于受災的百姓抱有一定的憐憫之情,但更多的時候還是將其當成冰冷冷的數字,不會為了素未謀面的百姓,損及自身的利益。

    但自從得到那位的看重,逐漸嶄露頭角,將大明的重擔抗在肩上,胡宗憲的志向也變了。

    他要做的,絕非一味攀附上意,無底線服從的讒臣,而是一位安國利民,以致太平的首輔!

    即便面對九五之尊,臣子也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步伐沉穩堅定!

    入宮見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