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穿越三國之一笑傾城 > 第383章 送趙襄入學
  在來并州之前,孫權,就已經做好了準備,然而,事實就是,哪怕孫權準備萬全,整個人依舊十分驚訝。

  他本人也是一個天才,尤其是對于人心上的把握,但現在的問題是,孫權突然有點兒沒信心了,面前的這一對兄妹,年齡上都比自己小,可是,為什么,自己竟然有一種面對同齡人時的感覺了?

  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孫權自己也知道,在這里或許自己能夠真的學到東西吧。

  ……

  “娘親,能不能不上學呀?我不想上學!”此時,趙襄看著正在幫自己整理書本和書包的趙云,一雙大眼睛看著童婉,雙目之中的哀求之意是十分明顯。

  “小襄兒,你看看你的幾個姐姐,她們都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了。你現在的年紀確實不如她們,不過,你要是不努力的話,也會被他們甩的越來越遠的!難不成我的小襄兒,以后要當一個小笨蛋?”此時,童婉看了看趙襄開口說道。

  “娘親,你是不知道那個田豐有多嚴啊,而且,這個人還是個老教條,他哪里比的上娘親你呀。”說起來,原先趙襄確實對學習還是有興趣的,因此有一段時間,是偷偷摸摸跟著趙毅,去過一次國子監。

  而之后就是田豐上課,看著那一張如同板磚一樣的臉,又想到這個人連自己父親都敢懟,這也讓沒見過世面的趙襄,多多少少都有點兒怕他。

  而在那之后,趙襄絕口不提讀書的事兒。而是一直纏著自己姐姐趙凝,跟著她學習武藝,因此,現在的趙襄,也是有一些三角貓功夫的。

  或許是因為年紀太小,所以,趙襄對什么事情都興致寥寥。這不但繼承了自己母親的容貌,就連那慵懶的性格都繼承過去了。

  只是可惜,她不和童婉一樣,有著強大的先天優勢,因此這慵懶的性格,要是不及時改正,會耽誤了趙襄的一生。

  對于自己的孩子的未來,做父母的都是十分關心的,要是擱在以前,趙襄完全不需要自己再去學習,畢竟依靠趙云的權勢,不愁找不到一個好婆家。

  但問題是,這做父母的只能庇護一時,終歸是有一個百年的,也正因為如此,幾個孩子的教育可謂是重中之重。畢竟誰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自己死去之后,會受到欺負。

  尤其是趙襄這種不學無術的,也極有可能被人利用。所以,別說什么女子無才便是德,那也只是糊弄一下老百姓。向士族皇室,對于子女的教育,那可都是要花大心思的。

  也正因為想通這一點兒,童婉和趙云,就必須送趙襄去上學了。雖然,教學效果可能沒有童婉好,但問題是,童婉知道的,大多數也在后世,雖然對當前的時代有很大的好處,但用來教育趙襄?你不怕趙襄知識斷層啊。

  雖然都說學會物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但問題就是,這些知識,童婉就算教,趙襄也未必能學進去。

  畢竟,古人學的知識,和后世人學的那種斷了層的知識,可是有很大差別的。而且對于古人學的東西,童婉知識淺薄,就學了一個君子六藝。她總不能,只教趙襄這些吧!

  而在國子監,也是繼承了大漢那種學習氛圍。

  《東都賦》有云: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如果你仔細看過史書,你就會發現一件非常奇妙的事兒,那就是在這兩漢(西漢,東漢),私學盛行。這也是大漢為什么能夠,活的這么持久的原因,大概率就是真把老百姓當人了。

  也是為何郭嘉,戲志才他們這種寒門子弟,能夠被曹操重視的原因。

  畢竟在漢朝,可不搞什么學術壟斷,基本都是私學盛行的。

  古時候雖然有不少朝代都興起了教育之風,但平民教育還是比較少見的,漢朝時期的平民教育就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當時出現了儒家學說,再加上選官制度跟從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及統治者對教育的重視,這也使平民教育出現了更多的生機。

  漢朝學子為了多讀書,大多數會選擇半工半讀的方法,從事農業或者商業,用自己辛苦賺來的錢繼續維持讀書的基本資金。

  這也是為何,像關羽那樣真正的寒門,手里能夠拿到一本兒《春秋》,很多平民老百姓出身的人,能夠在三國這個亂世,打出一片名堂。

  漢朝時期平民的學習內容,不僅可以讓他們通過學習入仕為官,在讀書的過程中更修煉了不少生存技能。

  再加上漢朝集市上出現了很多書籍店鋪,促使平民學子有了讀書的動力,平民化教育給漢朝帶來了許多好處,為朝廷輸送了有志之士,同時也提高了整個朝代的文化水準。

  平民教育出現的原因主要跟漢朝時期的發達經濟有關,漢朝初期剛平定戰亂,君王實行的是休養生息政策,這給了經濟一定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繁榮發展提供了基礎。

  而且當時國家發展的一直比較穩定,不少行業都得到了快速發展,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對外貿易得到了新生。

  平民收入得到了增加,給他們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秦朝時期廢除了貴族世襲官位的制度,漢朝沿用秦朝的制度,另外在政策上采取了改革,利用新的察舉制度為朝廷選拔更優秀的人才。

  該制度的特點就在于,只要你學問高,能力出眾,不管你出身如何都有機會入仕為官。

  察舉制度出現后,朝廷尤為重視民間教育,在民間創辦了很多官學,同時也支持有名望的士子自己開辦私學,不管哪種形式,漢朝時期的學校特別多。

  漢朝之前。人們想要讀書都會通過竹簡或者布帛,不管是哪種材料,讀書起來都很不方便,平民要想獲得書籍更是難上加難。

  自從紙張出現,不管在皇室還是民間都出現了人們用紙抄書的現象,圖書得到普及,紙張價格比較低,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機會讀書。

  漢代朝廷不僅興辦了官學,也興辦了私學,私學是民間機構,在春秋時就已出現,到了戰國時得到興盛。

  有不少學者開始自辦私學,利用自身知識來教化學生,打破了只能由貴族接受教育的局面,一時在民間得到了盛行,春秋時期出現的諸子百家就是私學中的翹楚。

  私學盛況到了戰國后期慢慢就結束了,秦朝時對私學進行大力打擊,一直到秦朝滅亡,漢朝的建立又開始為私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它又開始出現了大眾視野。

  漢朝時期,私學的發源地在荊楚,當時有很多民間學校,學校也會時常請一些有名的學者來傳道授業,出現了許多名師。

  這也是自古荊襄之地多才俊的由來。

  這些民間學校的出現,讓執政者把眼光放在了老師身上,有不少大儒被君王請回皇宮做官。

  老師尚且如此有出息,學生也是一樣,在學者教育下,學生也學有所成,大多數都能成為朝廷官員或者在地方上成為有名望的士子。

  荊楚地區私學面對對象非常廣,不管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來到私學聽學者授課。這主要跟當時寬松的文化環境有關,朝廷對私學開設沒有嚴格規定,因此私學創辦之風在漢朝時期得到了興盛,出現了很多有文化的學者。

  作為發源地,荊楚地區更是出現很多名師,學子也是一樣,成了地方上非常有威望的人。

  因此這重視寒門,也不是只有曹操這一個特例,至少在漢朝不是。

  那既然教學氛圍如此之好,為何?會變成后來那個樣子呢?這件事你就要問世家了,比如袁紹,在這種事情上世家向來很有眼光的,這反正就是打不過就加入的原則。

  而且漢朝推崇儒學,儒學所講究的,最重要的就是尊師重道。這也給了世家們可乘之機,既然小心翼翼的這么保護著自己的書,依舊保護不了。

  那為何不開放?獲得更大的聲望支持?至少在這朝堂上,無論誰是后來者,看了自己都叫一聲老師。

  有了這么一層關系,這朝堂上的事兒,更輪不到皇帝了!

  ……

  “走吧,小云,我和你一起去,咱們送小襄兒上學去!”此時,童婉也開了口,而對此,趙云則笑了笑。

  當初,送趙月和趙毅上學,也是兩人陪同一趟,而如今,這小女兒可是一臉的無可奈何。她是真不愿意上學啊!

  “小襄兒,平時,別的事,我和你父皇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但唯獨這件事不行,而且,學校里,你也可以接觸到更多和你一個年紀的孩子,還能有新的朋友,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可是,我怕有人欺負我!”此時,趙襄也是開口,童婉聞言不由一笑。

  “你哥,你姐都在學校里,有人欺負你,你可以找他們,也可以找我們!而且,你爹是皇帝,沒誰有那么大膽子欺負你!”

  最后一個理由,也被童婉說沒了,因此,趙襄無奈了,這一趟她也只能去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