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小說網 > 穿成早死的炮灰原配,我怒嫁反派 > 第440章 構建內循環
  春耕之后,平州四郡的老百姓開始服徭役了。

  官府組織服役的民眾開挖水渠溝渠、修路拓寬官道、修筑城墻……

  整個平州目前大型的基建項目暫定這三項。

  其實這三項都挺耗費民力的,卻又不得做,只能一項項進行,最先安排的徭役就是清理水渠溝渠。

  清理溝渠,這一次包括清理河溝底渠底的淤泥,以及鏟除溝渠兩邊的雜草等等,目的是將原本的溝渠拓寬以及加深,方便引水排水。

  如此一來,既能方便灌溉農田,同時也是預防洪澇災害的一種有效力的手段。

  每一條溝渠在清理前,都會事先在上游處將水流入口堵住,等溝渠的水流得差不多了,才開始組織人手去清理。

  溝渠的水一干,他們還能撿到很多大大小小的魚兒。

  這些魚兒會統一送到臨時伙房處,統一處理。這些魚或和豆腐一起熬成魚湯或者放點鹽煎得焦干焦干的,他們吃晚飯的時候一人分個一碗魚湯或者一勺魚干。

  這是所有來服役的漢子們最期待的時候,會讓他們感覺到很幸福。

  吳啟是襄平人士,同時也是遼東書院的優秀學生。

  去年平州三郡盤火炕調用了大量的匠人手藝人,這事的推進和完成需要不少官吏引導以及輔助。當時遼東郡基層人手不足,征調了一些遼東書院的優秀學生前去幫忙。

  他也去了,因表現優秀,還得了獎勵。

  今年官府修溝渠河渠,依舊缺人手。他們去年那批學生,大部分人,這次同樣被征調來幫忙。

  比如他,就是這次的監工之一。

  看到壯丁們開始干活了,吳起趕緊道,“這些河溝河渠河塘的淤泥都掏一掏,掏上來的淤泥統一放置。”

  每一段河流河渠都圈出來一塊地方,給他們堆放淤泥的。后面更會安排人來翻曬淤泥。

  鏟子畚箕扔下去后,岸上的壯丁們有三分之一人下去了,另外三分之一在清除雜草,最后三分之一負責運送淤泥。

  壯丁們一邊哼哼哈哈地干活,一邊說道,“今年的活還挺費勁的。”

  “官爺們不是說了嗎?這些溝渠弄好了,吃水深了,以后灌溉農田更方便了。萬一發大水,也能更快排水。所以費勁就費點勁吧。”

  “吳監工,這些淤泥是不是有用啊?”底下的漢子笑問。

  吳起正幫著將一畚箕的淤泥提上岸,聽到問話,沒好氣地道,“你管呢?讓你們干活就干活,問那么多干啥?!”其實他也不太懂,反正這些淤泥是司倉參軍郭大人指明了要的。

  這淤泥確實是郭春生指明了要的。

  呂頌梨很清楚,這時候的收成不高,農作物長得不好,和肥力不夠有很大的關系。

  這時已經有農家肥漚肥的雛形了,但尚未完全推廣開來。再者,農家肥也不太夠。

  淤泥富含有機質,適當地處理后,可以轉化為高效的肥料,借給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還可以改良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和提高土壤肥力。還有山上的腐土,含有腐殖質,富含有機肥,也是一種土壤改良劑。

  這些呂頌梨都告知郭春生等人了,而且去年他們就在實驗了,確實能增加農作物的收成。

  今年反正都要清河道渠道的,郭春生干脆就讓人大量收集淤泥。

  老百姓們在忙著春耕,然后努力服徭役的時候,原本在遼東郡開設的各種作坊,也都紛紛派出人馬前往平州其他三郡,甄選合適的地址開設分坊。

  總的來說,平州進入平衡發展期。

  呂頌梨致力于構建平州自我系統內循環,武裝自己。

  她這是未雨綢繆,如果未來平州被封鎖,那也可以盡可能地實現自給自足。

  此時,遼東商會的分店也陸續在一些地方鋪設開來。

  而且因為所售賣的貨物要么是物美價廉的,要么是獨一無二的。偌大的藍海市場,僅被他們一家所占。所以生意是紅紅火火的,大把銀子摟回來,運回平州,給平州輸血。

  平州的老百姓身處高速變革之中,也是最能感受到平州變化的人,其中又以遼西郡的老百姓感受最明顯。

  遼西郡,義縣,榆樹村

  劉大娘和老姐妹在村中第一個路口分開了,兩人各回各家。

  她剛推開大門,就看到大兒媳在晾衣服。

  劉大嫂見了婆婆,立即打招呼,“娘,您趕集回來了?”

  劉大娘笑道,“東西買完就回來了,今天撿了這么些菌菇?”

  劉大嫂答道,“是呢,都晾在這了,下午我再去撿一些。”

  菌菇木耳等山貨曬干了可以換錢,他們可以賣給遼東商會糧油店,或者等遼東商會的人來村里統一收購。

  這些菌子菇子都是官府的人,帶他們去山上辨認過,確定無毒能吃的。

  “你爹呢?”

  “爹他去了村口,您回來沒瞧見他?”這段時間她丈夫去服徭役了,小叔去了縣里干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忙。

  “你爹這人,天天都得往村口跑幾趟,村里蓋個私塾,他比自家蓋房還上心。”劉大娘嘀咕。

  劉大嫂笑,“那不能。”

  村口在建私塾,這私塾是他們榆樹村和幾個村子聯合起來一起建設的,官府答應出一半的錢。

  他們榆樹村因為地理位置好,私塾的選址就選在他們村村口。

  這事一定下,他們幾個村的村長以及有威望的老人一起開過會,約定了他們幾個村的每家每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起努力將私塾建立起來。

  村里像她公公這樣的老人,每天都要去村口溜達溜達,順便搭把手,幫點小忙什么的。

  “你小妹呢?”

  “在屋里呢,她可能有點不舒服。”

  “我進去看看。”劉大娘提著籃子沒進她和老頭子的那間屋,而是去了邊上的小屋。她早就惦記著了,這回去趕集,也是給閨女買東西為主。

  “娘——”劉大妮正在屋里躺著,肚子隱隱的不舒服,見她娘進來連忙喚了一聲。

  “還是很不舒服嗎?”

  “有點。”

  “那一會我給你熬一碗姜湯喝。”劉大娘說著,就去翻籃子,“我剛去了鎮上遼東商會的糧油雜貨店買了一方紙回來,喏,你拿去墊一墊。”

  劉大妮臉一紅,接過了。

  近來,遼東郡那邊的造紙坊弄出來兩種紙,一種是黃褐色的側紙。

  側紙不貴,一文錢一捆,厚厚的,切成四四方方的,一家三口省著點用,能用一個月了。她覺得比側籌好用多了。

  另外一種比側紙質量好一點的刀紙,顏色偏綠。她聽說,這種綠刀紙是專門為女性癸水研發的。

  劉大妮側著身子,取了一張厚厚的刀紙,往月事帶里塞。

  劉大娘忍不住念叨,“你算是趕上了好時候,以前我們都是往里塞草木灰。偏你大伯娘說草木灰不干凈不衛生,讓我給你買綠刀紙。”

  也就是呂大人上任后,他們這些老百姓掙錢的機會多了起來,不時有生錢進手,他們才舍得這樣花錢。

  劉大妮心想,她喜歡現在的日子。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